一、产后风湿病的症状是什么呢
1.妇女在月子里筋骨腠理之门大开,气血虚弱,内外空虚,不慎风寒湿邪侵入,它在临床症状是,浑身怕冷,怕风、出虚汗,活动关节疼痛,遇冷、遇风、疼痛症状加重,好着衣,严重的病人夏热天穿棉衣,中医理论为“寒邪入骨”,它难治的一个原因是:妇女在月子里100天一个自然恢复期,筋骨与腠理一个合闭,可以把风湿寒邪包入体内,不得排出,病邪长期滞留于体内,损坏腠理与筋骨组织,导致严重的筋骨病;
2.情绪忧郁,容易引起肝气郁结,导致气血不畅,气血受滞容易失去营养,不慎风邪可以侵入,它的临床反应症状是:怕冷、怕风、活动关节疼痛之外还伴有麻木、抽搐、胀痛等因素;
3.妇女在月子里禁动房事生活,过多房事伤阴、伤精,阴精两亏导致筋骨空虚,风邪可乘虚侵入,它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除浑身怕冷、怕风,关节疼痛之外,主要是浑身沉重,无力,腰酸、困、疼、不耐疲劳,部分病人伴有风湿与类风湿症状;
4.好急燥之人,易生志火,多思多想之人暗耗阴血,前者志火可伤阴动内风,后者阴血暗耗生内热而至血燥,中医理论为“血虚生风”也就是血不养筋骨导致的一种风,也就是类风症,具体临床症状是浑身各大小关节疼痛,头痛或者是局部性疼,有的病人伴有怕冷、怕风现象天阴下雨浑身不适感、浮肿,严重者可导致浑身水肿,长期治疗不当,可以导致严重的风湿病和类风湿病晚期。
二、产后风湿病的病因是什么
1.妇女产期被风吹或接触冷水所致的产后风湿,症状是长期肢体关节疼痛,手接触冷水时疼痛明显。
2.在寒冷地区,人们常常在寒冷环境中工作,寒邪入机体内,久而久之下肢凉、痛、强直,活动受限,行走困难的老寒腿病。
3.人群中有一些人特别怕冷、怕风,吃不了冷食、冷饮;夏天穿不了短裤、女士穿不了裙服等。这类人属于体质虚寒,所以特别容易得风寒症。患了风寒症体质更虚,常形成恶性循环。
4.日常生活被风吹,雨淋,久座潮湿地或凉地;湿地睡觉或吹电扇、空调均可致患风寒病;疲劳和热身运动后,受凉寒气侵入,形成各种疼痛症候;夏热天卫表大开受凉,凉气入内导致各种疼痛、酸、困症候;汗后表皮开受凉,使凉气入内,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疼痛症候;情绪不好着凉会引起寒气入经,可入脏腑,白话说“气着凉”发展下去是严重。
5.是孕妇生产后,大汗淋漓未及时去汗,同时又没有及时保暖,从而使风寒等有机会趁虚而入。
6.是如果居住环境有限,产妇的卧室阴暗潮湿,也有可能致使血脉不通。
7.是产妇修养时期,门窗关不严使产妇受风也会导致产后风湿病。
8.是孕妇生产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过度操劳所致。
9.是妇女产后子宫受伤出血过多,导致血脉空虚、元气大伤、经络、血脉肌肉筋骨空虚,如果外邪趁虚而人,就会使肌肉、关节疼痛酸困沉重、怕风怕冷,从而导致此病。因此妇女产后的保养是很重要的,“坐月子”也是要讲究科学,既要保持身体的营养,又要多卧床休息,也要做适当的运动。一旦有所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
三、产后风湿病的危害是什么
本病主要以全身肌肉关节的疼痛、怕风、怕冷、不耐劳累为主要表现,但受累关节和肌肉无红肿。部分病人多伴有头痛、头晕、怕风、眼眶疼痛、眼睛干涩多泪,也有的病人关节和肌肉处有钻风感。一遇凉风,就有像凉风钻到骨头里的感觉,严重的患者虽置大热天,患处必须裹以厚棉衣,方能感觉舒适。值得提出说明的是,此类患者抽血化验检查类风湿因子,抗O,血沉结果大多数为正常。此类病人用抗风湿药物治疗无效,说明该病既属于风湿类疾病,但又与产后血虚、风寒湿邪人血脉有关,故而将其称为“产后风湿病”。
一般产后风湿治疗不当,晚期大部分转为严重的风湿病、类风湿病症,风湿为风邪由表入里、渗透骨表、致使血液循环受阻导致骨及肌肉营养不良,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及活动关节部位干枯坏死,内循环不通畅导致风湿代谢物存积关节腔或则是腠理之间不得排出,浑身虚肿或则是水肿、活动关节腔积液、代谢紊乱、部分病人发展为类风湿,长期风湿侵入人体,占位机体,影响血脉流通,导致体内器官血脉失去营养、变形,还有是有些机体肌肉组织萎缩,重者直接侵入到五脏六腑,引起脏腑疾病,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无力,四肢供营不足,筋骨干燥,形成严重的类风湿。而致产后风湿难治的一个主要原因,如风湿入肾脏可导致肾功能下降。
四、产后风湿病的诊断及护理方法
鉴别方法
1、有产后或人流后感受外邪史;
2、患者表现为肌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不适,重着,自汗怕风、怕冷(阴雨天加重,晴天和暖缓解),并伴有头痛,眼眶痛等,受累部位无红肿、不变形,面色无华,体倦乏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
3、试验室检查:血沉、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可能部分患者抗“O”增高,X线大部分正常,而年龄40岁以上或久病者多见骨质增生;
4、临床运用抗菌素、消炎止痛药以及激素治疗无法缓解。
护理方法
1、生活起居:注意保暖,不能让冷风直接吹身体,不要接触冷水;避免潮湿,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调养:多吃易于消化且又富含营养的食物,禁食寒凉食物和冷饮,禁食辛辣及肥腻食物。
3、适当运动:如慢走、做操、打拳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经常到户外晒太阳。
4、情志调养:保持身心愉悦,避免紧张、焦虑、烦躁、抑郁。
5、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