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动脉栓塞的症状是什么
1.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发生在栓塞动脉节段的远端动脉。有时由于血流的冲击,栓塞远侧动脉可能触及传导性搏动。如栓塞不完全,可触及减弱的远端动脉搏动。此外动脉栓塞还将引起受累动脉的压痛,一般发生在肢体缺血改变的近端。
2.疼痛动脉栓塞后,大多数病人有急骤发生的肢体剧烈疼痛。疼痛部位始于栓塞处,以后逐渐延及栓塞的远端肢体。疼痛部位可移位,当脱落的栓子骑跨在腹主动脉分叉处,表现为剧烈的腹痛;如栓子被血流冲至股动脉时,即转变为股部疼痛。患肢有触痛,肢体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均可致痛,因而处于制动状态。
3.苍白、皮肤温度降低由于栓塞动脉远端供血障碍,皮肤呈蜡样苍白。如果皮下静脉丛尚有少量血液,则在苍白的皮肤底色上有大小不一的青紫斑。因血流量减少,致使浅静脉瘪陷。
4.感觉和运动障碍当周围神经已有缺血性损害时,肢体远端可出现皮肤感觉缺失区,其近端有感觉减退区和皮肤感觉敏感区。栓塞时间长,已有周围神经损害及肌组织的缺血坏死时,可引起指、趾运动障碍,手、足下垂等症状。
二、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1.手术治疗
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主要手段。肢体缺血坏死的时间一般在4~8小时,因而手术时间越早越好。否则截肢率随着动脉栓塞时间的延长而上升。
(1)手术取栓是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重要方法,取栓应争取在6小时内进行,一般不超过12小时。应为首选。
(2)溶栓治疗目前,介入下动脉导管溶栓是溶栓治疗的主要手段,栓塞发生14d内,行导管溶栓是有效的。相对于手术治疗好处在于可以溶解细小动脉内血栓、逐渐开放侧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创伤小。
2.非手术治疗
主要适用于早期,肢体功能障碍较轻,栓塞不完全的患者,或者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
由于急性动脉栓塞基础上可继发血栓形成,因此可以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加重病情。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解除血管痉挛治疗,积极处理原发病如房颤、心梗等。肌肾代谢综合征治疗,高血钾、酸中毒、肌红蛋白尿以及少尿、无尿,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出现不可逆肾功能损坏。
三、急性动脉栓塞的病因是什么
(1)器质性心脏病中以风心病和冠心病最为常见。前者病人多较年轻,男女比例为1:2;后者以老年病人居多,男女发病率相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前,风心病是动脉栓塞最主要的病因;而60年代以后,则以冠心病为主,目前冠心病占70%以上,风心病则不到20%。合并房颤是周围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约77%合并房颤。另据统计,慢性房颤并发急性动脉栓塞每年为3%~6%,而阵发性房颤,合并动脉栓塞发生率要低很多。陈旧性心梗也是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合并房颤,长期的抗凝治疗[主要是口服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不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也明显地降低周围动脉栓塞率。
(2)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动脉栓塞的常见原因,多半发生在心肌梗死6周之内。心梗后并发动脉栓塞的病死率高达50%,肝素抗凝可以降低动脉栓塞的发生率。心梗后合并室壁瘤,是动脉栓塞的又一来源,约有一半的室壁瘤有附壁血栓形成,5%并发动脉栓塞。
(3)在心律失常型心脏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约16%,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约1.3%并发动脉栓塞。其他较少见的可并发动脉栓塞的心脏疾病有细菌性心内膜炎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栓子常栓塞末梢小动脉,如手掌、跖、趾动脉,除了造成动脉栓塞和组织缺血外,还使炎症播散,是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5%~35%;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将有25%的患者发生1次以上的动脉栓塞,而且80%栓塞在颅内,其中10%是致命的,多见于未能坚持终身抗凝治疗者。左心房黏液瘤瘤体部分脱落可导致周围动脉栓塞,但非常少见。
四、急性动脉栓塞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1.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造成急性动脉缺血。鉴别诊断要点为:①起病不如动脉栓塞急骤,肢体苍白、发冷的平面较为模糊。②既往有慢性动脉缺血的病史,如间歇性跛行及由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营养障碍性改变。③动脉造影可见广泛的粥样硬化、动脉管壁不光滑、不规则扭曲、节段性狭窄或闭塞、已有较多的侧支形成等表现,与动脉阻塞同时存在(表2)。
2.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如股青肿时,肢体极度肿胀对动脉的压迫和强烈的动脉痉挛,可以造成动脉供血障碍及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但全下肢明显肿胀,浅静脉代偿性扩张,皮肤温度正常或略升高等临床表现,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征,可与动脉栓塞相区别。多普勒听诊能清晰闻及动脉搏动声,踝/肱系数通常>0.5。
3.心脏排血量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衰、败血症、脱水以及严重创伤等,都可使心脏排血量急剧减少,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全身血管收缩,四肢血管灌注锐减,肢体冰冷,甚至出现皮肤花斑、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但除心脏本身疾病的表现外,肢体厥冷等应同时累及四肢,在抗休克、血容量恢复、心脏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肢体动脉低灌注状况也随之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