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老人养生

颈椎病病型,风寒阻络型治疗方法,气血瘀滞型治疗方法,气血瘀滞型注意事项

导读:多由于睡眠时头颈部位置不当,受寒或体力活动时颈部突然扭转而诱发,呈持续性酸痛或钻痛,头部活动时加重,可向肩背部及头后上肢扩散,疼痛伴有颈部僵硬感,转动时颈部可发生响声。

一、颈椎病病型

(1)颈型颈椎病:颈项疼痛常常是其首发症状。时轻时重,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多由于睡眠时头颈部位置不当,受寒或体力活动时颈部突然扭转而诱发,呈持续性酸痛或钻痛,头部活动时加重,可向肩背部及头后上肢扩散,疼痛伴有颈部僵硬感,转动时颈部可发生响声。检查颈部有明显的压痛,无神经功能障碍表现,x线检查常显示弯曲度改变。

(2)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脊椎病主要发于中、老年人,发生率仅次于颈型。主要是颈椎、椎间孔、邻近组织粘连,关节错位等病变使神经受压刺激所致,其中以颈5、颈6、颈7神经受累多见。其症状是受累一侧单根或几根神经根由颈部向肩、臂、前臂及手部呈电击样放射,常为钻痛或刀割样痛,多数还可表现患侧上肢沉重无力、麻木等,病程较长者可发生肌肉萎缩,咳嗽、打喷嚏、头颈过伸或过屈等活动诱发加剧。检查患者颈项强硬,活动受限,颈生理前凸变小,颈部有多处压痛点,最有诊断意义的是相应颈椎两侧有放射性压痛。压头试验、上举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常为阳性,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问隙变窄,钩椎关节骨刺,椎间孔缩小,少

二、风寒阻络型治疗方法

(一)症状

以颈项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畏寒无汗,舌淡苔白为典型症状。

(二)治法

(1)选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先刮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足部昆仑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从风池穴一直到肩井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然后刮颈后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别由两侧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最后刮足部外侧昆仑穴,重刮,30次,出痧为度。

三、气血瘀滞型治疗方法

(一)症状

以颈项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胸闷心悸,舌质黯为典型症状。

(二)治法

(1)选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血海、膈俞、三阴交。

(2)定位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笫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3)刮拭顺序 先刮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背部膈俞,最后刮下肢的血海、昆仑、三阴交。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从风池穴一直到肩井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然后刮颈后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别由两侧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背部膈俞穴,宜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重刮,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外侧昆仑穴和下肢内侧三阴交穴,重刮,各30次,出痧为度。

四、气血瘀滞型注意事项

1、明确疾病诊断,制定刮痧治疗方案

2、疲劳者需休息一会后,再进行刮痧。

3、刮痧过程中药消耗水分,所以在刮痧治疗前可先饮一杯水

4、刮痧体位既要使患者舒适,又便于操作者操作

5、充分暴露操作部位,并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6、备好刮痧用具,要注意消毒工作,最好一人一板,如无条件,每刮一人必须将刮痧板清洗干净

7.刮痧时注意保护颈椎。在刮至第7颈椎大椎穴处,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如患者颈椎棘突突出,也可用刮板棱角点按在两棘突之间刮拭。手法力量要重,频率要慢。在刮颈两侧到肩上时,中途不要停顿,并尽量拉长刮拭,即从风池穴一直刮到肩井附近。颈部到胸上肌肉较丰富,用力可稍重,一般用平补平泻手法较多,即用力量重、频率慢的手法。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