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中医养生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病因是什么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

导读:多突然发病呈卒中样,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内临床表现达到顶点,一半多为1天以内患者完成的急性发病,也有需数日的亚急性发病者。

一、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由脊髓前动脉或中心动脉的闭塞而引起,但也有许多报道,上述血管无闭塞而根动脉或其起始部的椎动脉、主动脉等脊髓外血管为其原因者,脊髓梗死的原因中,最初以梅毒性动脉炎、血栓受到重视,但以后的报道则原因多种多样,血管阻塞以栓塞多于血栓。另外,全身性血压降低,休克及心脏停搏亦可以导致脊髓梗死。老年人一般为动脉硬化引起,年轻人一般存在血管畸形。

 1.脊髓外血管阻塞

主动脉病变尤其是夹层动脉瘤;主动脉或椎动脉动脉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外伤所致的主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等的损伤;手术侵袭;机械性压迫(肿瘤、脓肿、脊椎疾病)所致的继发性脊髓循环障碍。

2.脊髓内血管阻塞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由主动脉脱落的粥样块、胆固醇结晶、血栓性栓塞、心脏瓣膜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空气栓塞、右心房的粘液瘤、椎间盘外伤所致的髓核突出);梅毒性血管炎;自身免疫疾病所致的血管炎;放射线(放射性脊髓病);机械性压迫所致的继发性循环障碍。

二、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为脊髓前动脉支配的脊髓前方2/3处受到障碍,而属于脊髓后动脉领域的后索、后角则完整无损而产生的综合征,发病年龄由青年至高龄,幅度较大。多突然发病呈卒中样,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内临床表现达到顶点,一半多为1天以内患者完成的急性发病,也有需数日的亚急性发病者。其临床表现为:

1.迅速出现的截瘫或四肢瘫;

2.障碍部位(多在颈髓下颈段及胸髓中胸段)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即传导束型痛觉及温度觉丧失,而深感觉存在;

3.早期开始即出现的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早期为尿潴留,后期为尿失禁;

4.发病时,最多见的初发症状表现为与病灶部一致的剧烈疼痛,束带感;

5.可有出汗异常和冷热感等自主神经症状;

6.其病程经过或停止发展或症状改善等,典型者(病灶可达数个髓节)为重症且恢复不佳;

7.下肢瘫痪恢复好于上肢瘫痪,即锥体束症状恢复较好;

8.如病变在上颈段,可能出现呼吸衰竭,需要紧急机械通气。

三、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脊髓血管造影术

理论上讲对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具有确诊价值,但由于其较高的神经系统合并症以及较差的诊断效果,从而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2.核磁共振(MRI)

MRI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能直接显示脊髓缺血性病变的范围,同时在原发病因的鉴别诊断上亦起着重要作用,是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较有价值的检查手段。MRI目前是该病辅检的最佳手段,矢状位及轴位T2加权像(T2WI)用途最大。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超急性期(6小时以内),MRI表现多无异常。

在急性期(6~24小时)缺血的脊髓在T1加权像(T1WI)也呈等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缺血性病灶非常敏感,可以发现病灶急性期信号变化。损伤后10天仍有部分患者MRI无异常改变,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可重复MRI检查。

在发病24小时后的亚急性期,开始出现广泛的血管源性水肿,这时脊髓增粗,脊髓缺血阶段前2/3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轴位扫描部分患者可出现典型的脊髓前角圆形病灶,呈“鹰眼征”。缺血加重可累及后角、外侧的后侧索,包括交叉的皮质脊髓束,重症患者可有横贯性损害表现。

3.肌电图检查

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可以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4.腰椎穿刺

结果多提示椎管通畅,脑脊液蛋白含量多增高。

四、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如何诊断及治疗

诊断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除较急发病的脊髓性瘫痪(多为四肢瘫、截瘫)、分离性感觉障碍、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早期出现的典型症状之外,尚需根据脑脊液、脊髓造影、MRI等检查及长期追踪观察以否定肿瘤、多发性硬化症、脊髓动静脉畸形等疾病。

治疗

目前尚没有治疗脊髓卒中的明确指南。动物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可能有效,如前列腺素类、尼莫地平、酸纳洛酮、腺苷或皮质类固醇等。但目前尚无任何前瞻性研究证实。有回顾性研究表明,皮质类固醇或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进行二级预防对病程没有明显作用。

目前临床治疗原则同脑梗死,综合治疗为主。可用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增加缺血灶的血液供应,用脱水剂可消除脊髓水肿以及其他的神经保护治疗,同时辅以针灸、康复训练。注意护理,避免发生压疮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