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猝死到底是什么引起的
近一段时间,青壮年猝死的消息屡见报端,人们在震惊与惋惜之余,不禁思索:心脏猝死为何如此多发?猝死者为何均为青壮年男性?心脏猝死真的“眷顾”这些年轻的“顶梁柱”吗?过劳难道是导致心脏猝死的直接原因吗?有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增加心脏猝死的风险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教授进行了专访。
心脏猝死青壮年比例并不大
心脏猝死真的是年轻人多发吗?张教授表示,心脏猝死目前仍以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有数据显示,45岁之前青壮年的心脏猝死率较低,45岁以后开始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特别是55~64岁有明显上升,65岁以上的人群猝死发生率进一步增高。据统计,65岁以上心脏猝死率可达约200人/10万,70岁以上则再翻倍。
对于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惋惜的猝死事件,张教授表示:“尽管年轻人猝死率并不高,但从人们惯常的思维角度讲,猝死者越年轻越容易引起人们的震惊和警惕。加之对其频频报道,难免使人走入‘心脏猝死青壮年多发’这一误区。”
心脏猝死八成由冠心病引起
不论是36岁的IT男,还是28岁的夜班的哥,过度劳累都貌似导致猝死的罪魁。然而过度劳累真的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吗?“其实并不尽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过度劳累只是一个外在的诱因,而并非内因。”张教授解释说,之所以导致猝死,其身体必然存在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猝死者中约四分之三是心脏原因所致,比如年轻人猝死多数由于重症心肌炎、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肌病等,中老年人则主要是冠心病,冠心病引起的猝死约占所有猝死的80%左右。
除心脏疾病外,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心脏猝死?对此,张教授表示,除了吸食*外,其他不良习惯对于猝死影响并不明显。
说到饮酒,张教授举了个典型的例子。不少人平时有酗酒的习惯,久而久之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入院治疗被诊断为酒精性心肌病,要求其戒酒并卧床休息。经过半年左右的疗养,心脏功能会逐渐恢复,心脏大小也能逐渐回归正常范围。
“尽管不良习惯并非猝死的直接因素,但其潜在的隐患同样不可小觑。”张教授讲,很多白领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之外基本不动。这样容易在腿部血管上形成血栓,如果突然起来活动就可能造成血栓脱落,血栓游走到心脏,极易引发肺栓塞、猝死。
心脏猝死元凶性别侧重各异
网上频频报道和转发的几个案例,猝死者均为男性,难道心脏猝死是男性多发?张教授表示:“这要分类型,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有不同的性别侧重。比如冠心病导致的猝死男性多发,长QT综合征导致的猝死表现为女性多发。”
长QT综合征(这种疾病由于心脏钾离子通道异常,容易导致突然意识丧失和猝死)有3种类型,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猝死在运动(尤其游泳)时多发,第二种多发于受到声音刺激惊吓之后(如电话铃、闹钟等),第三种多表现为夜间猝死。
张教授同时介绍,Brugada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编码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所致的家族性原发心电疾病)导致的猝死在东南亚地区多发,其猝死人数已经超过了车祸,成为亚洲青壮年死亡的第一元凶。特别是Brugada综合征还具有性别选择,表现为男性多发,且有家族聚集性,猝死常常发生在夜间。
“曾发生过一件令人恐怖的事:一家兄弟4人,有一天晚上老二在睡眠中猝死,3天后下葬那日当晚,老大又发生猝死,之后几个月内,老四和老三又相继因猝死去世,家里只剩下一个女孩了。兄妹5人的年龄均在20~45岁。”对于这兄弟4人的离奇死亡,张教授解释说,他们患的是Brugada综合征,这种疾病在发病之前无任何征兆,部分人查心电图可显示不正常,有的人只能在药物激发试验的情况下心电图才会显示出异常,也有患者在酒后、发烧、蒸桑拿、运动后会出现心电图异常。
普及“第一救命术”,与死神争分秒胜算大
张教授同时呼吁:“公众应该学一些急救常识和心肺复苏技术,关键时刻能救家人和朋友。如果身边人发生心跳骤停倒下了,只是单纯等待急救车到来,很可能凶多吉少。”他同时举例说,曾有一名27岁左右的女性白领上班时突发心跳骤停倒地,万幸的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之前为该单位所有员工进行过心肺复苏技术的培训,办公室的同事立即为其做胸外按压,并联系“120”,到了急救车上胸外按压也未停止。之后患者进入急诊,用药、除颤治疗,几天之后就步行出院了,各方面都恢复得非常好。
“心肺复苏这一‘第一救命术’应该普及,在欧美地区,列为中学的必修课。有统计表明,美国普及了心肺复苏,使得每年约有20万人能够挽回生命。而我国在这一方面还需努力,因为急救车能在‘钻石4分钟’之内赶到现场的可能性不大,何况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张教授同时强调,心脏骤停4~6分钟就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脑死亡。若从心跳骤停发生开始就及时进行胸外按压,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开始越早希望越大。抢救每延误1分钟,成功率就会降低10%。
二、心脏性猝死有先兆
新华网昆明9月26日专电(记者杨跃萍)心脏性猝死是突然发生的因心脏原因的死亡,被称为“心血管病的第一*”。那么,心脏性猝死有“先兆”吗?在“世界心脏日”前夕于昆明启动的第三届“健康心跳·健康心”心律失常宣传活动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戴研介绍,最新研究表明,80%的心脏性猝死者在事发前会有“先兆”。
她介绍,许多心脏性猝死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诸如心绞痛、心跳不规律、头晕、胸闷、极度疲乏感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不适症状,患者对此应引起重视。但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脏性猝死所特有,很容易和其他疾病的症状相混淆,因此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并了解相关知识提早预防。
戴研介绍,从凌晨到上午10点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心脏性猝死发作时,患者主要表现是意识丧失,惊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在场人员必须立即就地抢救,病人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若超过5分钟仍未施行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将失去生存的可能,即使抢救成功也会造成脑损伤,变成植物人。
另外,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是多重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工作或精神压力大等都是心脏性猝死的诱发因素。戴研介绍,定期体检,戒烟限酒,选择清淡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经常给自己减压,以及生活有规律,按时起居、定时进餐、适量锻炼、适当休息、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熟悉家庭周边的医院分布情况以便及时获得急救支援等,有利于预防心脏性猝死。
三、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
●夏季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大。由于散热的需要,毛细血管扩张,出汗多,器官血容量相对不足,更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和猝死
夏季气候炎热,空气湿度增大,气压降低,是心血管意外特别是心源性猝死的多发季节。心源性猝死是突然发生自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指由于心脏因素所致的突然死亡。常以突然意识丧失为表现,死亡出乎意料,大多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发生。常见的原因有冠心病、心肌病和一些特发的心律失常,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猝死往往是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可以没有任何征兆,或是有一些细微的征兆但被忽视了。研究显示,90%的心源性猝死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因此,猝死最常见的征兆就是,由于心脏缺血而引起的胸痛、憋气、呼吸困难等胸部的不适,常常伴有极度疲乏、出虚汗等。夏季气温较高,一方面空气湿度大,气压低,氧气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人体基础代谢增加,耗氧量加大。同时,由于散热的需要,毛细血管扩张,出汗多,器官血容量相对不足,更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和猝死。所以,遵循中医养生之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忘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于预防心血管意外和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呢?
首先是控制和治疗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同时,有针对性地预防可以引起猝死的危险因素。例如,清晨刚刚起床的时候,是人体交感神经系统最为活跃的时刻,最易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因此,活动不要过于激烈,起床的时候,从平卧到坐起,再到站立,都应该“慢半拍”。上厕所解大便用力的时候,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和猝死。所以,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有冠心病的人,应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解大便用力,必要时预防性使用硝酸甘油。饮食不节,暴饮暴食,人体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加,血液会向胃肠道集中,可以造成心脑的相对供血不足,这也是“饱了发困”的原因。紧张、焦虑、生气可以诱发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也容易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如果发生疑似心脏病的胸痛,切忌盲目走动,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猝死。最有效办法是立即静卧,如果身边有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立即含服,同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如果有头晕、视物不清、意识丧失前的感觉,或是心率十分缓慢,则可能是猝死的前兆,可以采取自己咳嗽或由家人给予强刺激,如用按人中穴、大声呼唤等方法激发患者的交感神经,维持有效循环。如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是摸不到大动脉波动,家人应该立即采取初级心脏救生措施。最主要的是,让病人平卧并开放呼吸道,进行大约每分钟100次的胸外按压。每胸外按压30次,给予2次人工呼吸。
四、七种性爱警惕心脏性猝死
性爱是美好的,但有时也会威胁健康,甚至引发猝死。性猝死是指由于性行为引起的意外死亡,又叫“房事猝死”。它不但包括性高潮期间的突然死亡,也包括性行为后的死亡,发生此症之前双方都无预兆及精神准备,因此往往缺乏预防措施,抢救不及。以下是几种在性生活中可能会导致猝死的诱因,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
1.过度劳累或长期分居。长途旅行、长时间体力劳动或夫妻久别重逢后,如果马上进行性生活,可能让心脏和血液系统疲于奔命,发生猝死。这些情况下,消除疲劳后再亲热不迟。
2.患有基础性疾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的患者,器官的生理调节功能已不处于正常状态,性冲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造成血压骤升、心脏超负荷,易诱发心肌梗塞或脑出血等,从而出现猝死。这些人在性生活时不要过分兴奋激动,必要时,性生活前宜服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等药物。
3.酒后同房。有人认为酒能助性,但酒精本身也可使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再加上性兴奋的刺激,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在性生活前不应饮酒、喝咖啡等兴奋性饮料或大量吸烟。
4.婚外性行为。这时当事人会由于精神紧张,怕他人发现或情绪异常激动,导致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猝死。
5.年龄相差悬殊。男女间年龄相差过大,年龄较大一方容易心率快速上升,从而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令血管收缩和血压上升,在极端情况下血管甚至会破裂,导致性猝死。双方的年龄相差越大,发生突然死亡的几率也就越高。
6.药物影响。有些人为了提高性欲,滥用壮阳药物,可能造成过分性冲动,使人在性生活时过分用力、性动作猛烈,发生猝死。
7.不正确的性生活姿势或习惯。有的夫妻在拥抱接吻时,双手搂住对方颈部外侧中段,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受压,轻的可导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重的可导致反射性心搏骤停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