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如何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导读:临床表现: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上肢亦可发生,但少见,共同的症状是肢体弥漫性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和深静脉怒张。

一、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与诊断

深静脉血栓属于中医“股肿”“脉痹”“血瘀”范畴,本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好发于下肢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上肢也可发病,可累及腋、锁骨下静脉,一侧髂静脉,股静脉血栓可向上繁衍致下腔静脉血栓,而上腔静脉血栓则极少见。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久劳伤气,气节筋中,气血淤滞则痛,脉道阻塞,水津外溢则肿;久淤化热,肢体红肿热痛。

病因病机

由于妊娠盆腔受压,或因妇科各种肿瘤,慢性病,术后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用药不当,用止血药过量,或受寒凉气血凝聚引起寒滞血瘀,或因过怒伤肝,气滞血瘀,或因盆腔手术损伤等因素导致久坐久卧伤气,气为血帅,气不运则血不行,加之外来损伤,淤血阻于脉络,滞塞不通,不通则痛;脉道受阻,营血周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停滞肌肤则浮肿,淤久化热则患肢皮温升高,气虚不摄脉络淤血结聚扩张显露。现代医学认为高血脂高粘血,血液在高凝状态下引起血流缓慢,或静脉管壁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临床表现:

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上肢亦可发生,但少见,共同的症状是肢体弥漫性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和深静脉怒张。有时可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由于栓塞部位不同,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栓塞在小腿深静脉者,小腿肿胀,腓肠肌疼痛或压痛明显,行走时加剧,足背屈伸时疼痛加重。栓塞在髂静脉,股静脉者,自臀部以下整下肢体疼痛,水肿,皮肤发白或紫绀,大腿内侧,股静脉处有明显的压痛。小腿及踝部均可肿胀,股静脉支行区有深压痛。如临床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咳血,甚至休克现象则要考虑深静脉内血栓脱落造成的肺梗塞,彩色多普勒超声波和深静脉造影可明确血栓部位和静脉阻塞范围。

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下肢静脉血栓病现在为一种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老年人多于青年人,要预防这种疾病,请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

2、吸烟因素:有人总结,65%~95%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吸烟史,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时间持续长达20年以上者,其血栓病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几倍。

3、妊娠和服用避孕药因素:产后期血栓形成较产前期高出6倍,建议多采用输卵管结扎术或用避孕工具避孕为妥,这对中年以上育龄妇女尤为重要。

4、肥胖因素: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和血粘度,对预防血栓病具有重要意义。

5、体位和活动因素:长久处于某一体位少活动的人,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例如,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等以及整天长时间站着工作的警察、机床工人、教师和久病卧床病人等,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改变,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主张做些工(课)间操、散步、肢体运动,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6、创伤和手术因素: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的病人,易发血栓或血栓栓塞症。因此,手术后的病人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运。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如盆腔手术后的患者,不宜采用下肢补液。

7、疾病因素:常见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因此,必须加强对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及早给予抗栓药物防治。

8、我们还建议您穿着医疗弹力袜: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

三、下肢静脉血栓的药物预防

(1)小剂量肝素:肝素具有明确的抗凝作用,在体内及体外均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肝素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术前或术后用肝素,可能造成创面渗血,术中失血加大,鉴于此,目前主张小剂量法,减少出血危险,具体方法是术前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术后每隔8~12h,肝素5000U皮下注射,由于人种的不同,我国肝素的用量应适当减小,一般为3000U皮下注射,统计显示,小剂量肝素法能明显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以及肺栓塞的发病率,不增加术中,术后大出血,但伤口局部血肿较常见,用药期间,一般无需检测出凝血功能,但应监测血小板,以防发生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2)低分子量肝素:肝素是一种混合物,其分子量组成从4000~20000,平均为15000,而低分子量肝素是从肝素中提取出来的,分子量组成为4000~6000,抗凝作用表现在对抗Ⅹa和Ⅱa因子,相对于肝素,其抗Ⅹa因子的作用强于抗Ⅱa因子(两者作用比为2:1~4:1,而肝素为1:1),因此它出血倾向较肝素小,而半衰期较肝素长,皮下注射后生物利用度较肝素高,目前低分子量肝素在国外已广泛用于临床,并代替肝素成为预防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由于各个厂家出品的低分子量肝素其组成各不相同,具体剂量应参照各产品的说明书,低分子量肝素由于半衰期较长,1天仅需皮下注射1~2次,低分子量肝素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但较肝素发病率低,由于两者之间有交叉作用,因此对于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人,不能用低分子量肝素来替代,使用低分子量肝素一般无需监测出凝血功能,低分子量肝素如过量,同肝素一样,可用鱼精蛋白与之对抗。

(3)口服抗凝药:主要为香豆素类药,最常用的为华法林,为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在术前及术后用药,需注意的是华法林起效时间一般在服药后3~4天,由于华法林个体差异很大,治疗窗较窄,因此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3.0,有学者建议针对不同的手术华法林的用量应不同,对于髋关节,膝关节成形术,华法林剂量稍大些,而对于一般的腹部手术,下肢骨折复位手术,用药量可减小,华法林如过量,其出血的危险性加大,此时可用维生素K1对抗。

(4)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反应,口服抗血小板药能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但临床使用后发现,由于阿司匹林主要针对血小板作用,对于凝血因子几乎无作用,因此手术中创面渗血较多,但其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不如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林。

(5)其他:低分子右旋糖酐(平均分子量为4万)的抗凝作用主要包括:①血液稀释作用;②降低血小板的黏附作用;③提高血栓的易溶性,手术中及术后每天静脉滴注500ml右旋糖酐40,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作用,其副作用主要有出血倾向,过度扩容及过敏反应等。

四、下肢静脉血栓的机械物理方法

(1)间歇性腿部充气压迫法:小腿肌肉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走动时依靠小腿肌肉的收缩,有助于腿部静脉血回流,当因各种原因使下肢制动时,腿部静脉血流速减慢,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病人手术或卧床时,用充气带绑缚病人小腿,间歇充气压迫小腿肌肉,能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加快,从而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此法尤其适合抗凝禁忌的病人,但下肢缺血的病人应慎用。

(2)阶梯压差性弹力袜:穿有阶梯压差的弹力袜,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有一定的作用,其原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其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有关,由于方法简便,安全,适用于有轻度血栓形成倾向的病人,或配合其他预防措施,提高预防的有效性,与间歇性充气压迫法一样,对下肢缺血的病人应慎用。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目前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药物和机械方法2大类。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