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异性哮喘有什么危害
1、气胸和纵隔气肿:由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时气体潴留于肺泡,使肺泡含气过度,肺内压明显增加,慢性哮喘已并发的肺气肿会导致肺大泡破裂,形成自发性气胸;应用机械通气时,气道和肺泡的峰压过高,也易引起肺泡破裂而形成气压伤,引起气胸甚至伴有纵隔气肿。
2、多脏器功能不全和多脏器衰竭:由于严重缺氧、严重感染、酸碱失衡、消化道出血及药物的毒副作用,重症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常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功能衰竭。要预防和纠正上述诱因,积极改善各重要脏器的功能。
3、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由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缺氧、摄食不足、脱水,心、肝尤其是呼吸和肾功能不全,常常并发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些均是影响哮喘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要努力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每天甚至随时监测电解质和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据统计,约有半数系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而诱发。由此呼吸道的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容易继发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因此,应努力提高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保持气道通畅,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病室清洁,预防感冒,以减少感染;一旦有感染先兆,应根据细菌和药敏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
5、呼吸衰竭:严重发作通气不足、感染、治疗和用药不当、并发气胸、肺不张和肺水肿等,均是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一旦出现呼吸衰竭,由于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哮喘治疗加困难。要消除和减少诱因,预防发生;发生后要按呼吸衰竭抢救。
二、变异性哮喘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变异性哮喘(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其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很多人都是由于咳嗽持续发生或者反复发作,导致咳嗽迁延不愈,最终引发咳嗽变异性哮喘。所以说变异性哮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导致患者呼吸困难。那么变异性哮喘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专业表示咳嗽变异性哮喘多在春秋季反复发作,主要致病因有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内分泌不调,活动少,健康值数低。
现*最大的奢望就是吃好睡好,劣质的食品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和内分泌,同时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现象并存。
2、工业化进程加快。
咳嗽变异性哮喘在工业化进程比较快的地区几率很大,究其原因与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3、精神心理压力大。
都市白领时时刻刻都在"战斗",房贷,车贷,婚姻等都都形成了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
三、变异性哮喘的症状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较剧烈,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咳嗽多为持续性干咳,特别是晚上就寝时或凌晨时明显,发作频繁、剧烈,很多病人伴有咽喉发痒。常因感冒、运动、冷空气吸入而诱发并加重,也可因接触花粉、尘埃、某种食物而发作。
咳嗽可能是变异性哮喘的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以长期的顽固性干咳为主,经常会在吸入刺激性气味(油漆、汽油、香水、花粉等)、冷空气、接触过敏原、剧烈运动后和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病发,也会有部分患者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哮喘病发。变异性哮喘多发生于夜间和凌晨,以春秋最为多见。
多数患者在就诊前多数已经采用过止咳化痰药和抗生素进行治疗过一段时间几乎没有疗效,而应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β2受体激动剂药物治疗可见病症缓解,同时变异性哮喘患者也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现象。
四、什么是儿童咳嗽
在医院儿科门诊中,每天都碰到一些因咳嗽来就诊的孩子,家长反映说,孩子咳嗽已一个多月了,咳嗽多在夜间或凌晨,呈阵发性,无气喘及发热,胸部X线摄片及血液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先后使用多种抗生素及止咳药,效果都不明显。以往这部分病儿常被诊断为“感冒”或“支气管炎”。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发现,这些病儿可能患了过敏性咳嗽,临床上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它是一种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哮喘。目前有数据显示,工业化明显的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的过敏性咳嗽的患者逐年增加,说明环境对过敏性咳嗽的影响非常明显。
预防:防治过敏性咳嗽,应避开诱发因素:相关内容,很多文章里都有描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医学界对过敏性咳嗽的治疗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由于过敏性咳嗽与哮喘的本质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基本等同于哮喘的治疗。
一旦确诊,父母应该了解如下内容:
1、治疗时间:根据粗略统计显示,基本控制住病情的时间和比例如下:4-6个月能基本控制住病情的约占30%7-12个月能基本控制住病情的约占50%1-2年能基本控制住病情的约占10%2年以上能基本控制住病情的约占10%。(基本控制住病情,不代表孩子完全痊愈,只是一次患病后治疗到基本不咳嗽的时间)。所以父母们要有一定心理准备。
2、中西药配合:患病后,则可采取针对性治疗,千万不要盲目滥用抗生素。中西药配合治疗,效果明显。
3、用药:急性期用西药进行控制,缓解期用中西医配合治疗,西药的治疗方法,国内用药方法与用药种类都比较一致。中药的选择则因地区用药习惯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