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肠的好和坏
灌肠法是什么,灌肠的好处与坏处有哪些?为什么经常灌肠不好?灌肠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爱美女性网健康频道,为网友解决一切健康疑问。本专题主要解决灌肠的好处与坏处有哪些的疑问,为你分析为什么经常灌肠不好的原因、并在灌肠过程方面给予科学指导,希望每个人身体健康!
灌肠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灌肠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根据作用的不同,分为保留灌肠和清洁灌肠,清洁灌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肠镜检查或手术而彻底清除肠道内粪便的治疗。而保留灌肠则是把中药灌入肠道,保留一段时间,透过肠壁吸收的治疗方法。只要药物本身对身体没有大的副作用,灌肠是没有损害的。但是建议不要长期灌肠,因为长期容易损伤肠黏膜,对肠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另外会造成有益菌群的流失。
为什么经常灌肠不好?
因为灌肠所使用的药液里面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它是强制肠道发生排便反射的,如果灌肠次数过多,可让肠道形成一种在没有强制作用下就不发生排便反射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肠道的敏感性会严重下降,而且它不能对肠道已经被破坏的平衡系统进行修复,因而效果也不是多么彻底,所以经常灌肠不好。
灌肠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掌握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遇伤寒病员灌肠,溶液不得超过500毫升,压力要低(液面不得超过肛门30厘米)。
2、如为降温灌肠,可用28-32℃等渗盐水或用4℃等渗盐水,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排便后隔半小时再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3、肝昏迷病员禁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4、指导病员建立正常排便习惯,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和加强运动。
5、灌肠中随时观察病情,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通知医生。
6、禁忌症、妊娠、急腹症、消化道出血病员不宜灌肠。
7、对老年、体弱患者灌肠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并给予协助。灌肠压力要低。
8、每次大量清洁灌肠时,注意观察和记录灌入量与排出量应基本相符,防止水中毒。
9、清洁灌肠患者宜取右侧卧位,便于灌肠液到达结肠深部。每次灌入后嘱患者尽量保留片刻,以达软化粪便冲洗肠道的作用。
专家观点:
灌肠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能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并有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的作用。此外,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但如果灌肠操作不当,还容易污染尿道和阴道,频繁洗肠还可能导致肛门括约肌更为松弛、便意不敏感等,给今后生活带来不便。
二、退热用中药灌肠可以吗
中医学认为,小儿发热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邪热炽盛所致。治疗小儿发热,一般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常常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小儿服用中药比较困难,所以有人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治疗小儿发热。中药保留灌肠可以使药物通过直肠和结肠吸收。同时,用凉的药液灌肠又可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
用哪些中药灌肠退热效果好呢?下面介绍几组常用的中药灌肠处方。
(1)金银花10g,连翘10g,板蓝根15g,公英10g,丹皮12g,生石膏30g,黄芩6g,龙胆草5g。水煎后高位保留灌肠,每日3~4次,每次50~150ml。
(2)生石膏50g,知母20g,丹皮15g,大青叶15g,野菊花20g,芦根20g。加水约1000ml,浸泡1小时后煎煮20分钟,滤其上清液高位保留灌肠,每日3次,每次50~100ml。
(3)黄连6g,黄芩10g,生山栀10g,生石膏30g,大黄5g。加水500~800ml,浸泡1小时后煎煮20分钟,滤其上清液高位保留灌肠,每日2~3次,每次50~60ml。主要用于小儿发热,大便不通者。
(4)钩藤20g,僵蚕15g,蝉蜕10g,丹皮20g,寒水石20g,防风15g,龙胆草15g。加水600~1000ml,浸泡1小时,文火煎30分钟,滤其上清液高位保留灌肠,每次50~100ml。主要用于小儿高热惊厥。
用中药保留灌肠时需注意药液温度。一般温度以低于体温为宜,最好在30℃以下。热势高者可用冷药液灌肠。灌肠时药液应缓慢灌入,肛管拔去后要用纱布按住肛门片刻,以免使药液流出。
三、中药灌肠治疗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全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多在饮食不当、劳累或精神抑郁时发作,病情轻重的个体差异较大,临床多有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表现。本病多因饮食不节或起居不慎,脾胃受损,运化失常,酿生湿浊,下注肠道,腑气不利,气血凝滞,或同时夹瘀夹湿,伤及肠络而引发,还有一部分也与肝胃不和,或肾气亏虚有关。该病病情缠绵,愈后易复发,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研究表明,使用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效果较好。
一、菊花30g,白术15g,防风10g,甘草10g,白芷8g,米壳15g。便血重时加防风炭、云南白药适量,溃疡较广泛者加雷公藤6g。上药水煎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再回锅浓缩至60~80ml,以药液保留灌肠,每晚1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二、黄芪、白术、丹参、白芍各20g,黄连、黄芩、侧柏叶、防风各15g,金银花、连翘、白及、生地各10g,每剂药煎3次,每次煎药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饭前各服250ml,余下250ml药液于晚上睡前用于灌肠。
三、苦参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浓缩至100~250ml,另将珍珠层粉6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若腹痛明显可加没药、莪术以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数增多,结肠水肿明显者,可加生苡仁利水消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四、生蒲黄10g,仙鹤草、败酱草、乳香各15g,没药6g,煅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0g(先煎),赤石脂10g(先煎)。将上药煎成200ml药液,每晚睡前灌肠,15天为1个疗程。
五、以壁虎研末合白及,煎成粘性汤液保留灌肠,每3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另将壁虎、白及各半研粉装入胶囊,每次2~3粒,于灌肠间歇期服用,1个疗程结束后再服胶囊2周,治疗期间可停用其他西药。
中药灌肠宜每晚睡前进行,灌肠前排空大便,药液温度以36℃~39℃为宜。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慢性结肠炎,能使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以达到止泻消炎,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四、盆腔炎灌肠
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称为盆腔炎称为盆腔炎。盆腔炎为妇科的常见病。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按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炎症病史。病情较顽固,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有急性发作。
常见致病体有链球菌、淋球菌、支、衣原体、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性传播等的病原体。
盆腔炎灌肠疗法的优点是灌肠中药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药物经直肠到达盆腔有三条途径:
其一,药物经直肠粘膜吸收后到肝脏,代谢后进入循环;
其二是药物透过直肠粘膜、肠壁,通液与盆腔沟通的淋巴管,毛细血管直接发作用于盆腔;
其三是直肠吸收药物的50%,绕过肝脏,从下腹静脉直接入大循环。
以上三条途径都可以使直肠药物到达盆腔、前列腺等处发挥药效。
直肠给药的优点:
其一,不经过上消化道,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
其二,50%药物避免了肝脏,首个作用,减低了对肝脏的副作用;
其三,部分药物直达盆腔,使病所药物浓度高,作用强。所经直肠炎药比口服药生物利用度高,同样剂量的药物直肠给药的作用大于口服药物的作用。据研究,中药灌肠在吸收速度、显效速度上比丸、片、栓、汤剂均快,达峰浓度高,达峰时间短。
治疗慢性盆腔炎,直肠给药是我国首创,远在汉代已有直肠给药的记载,现在已广泛用于临床。成人的直肠长度为15-20cm,血液循环非常丰富,直肠虽不象小肠那样主动吸收药物,但可以通过被动扩散吸收药物。
慢性盆腔炎、腹部包块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效果甚好,它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或暖宫散寒之功效。保留灌肠:用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加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制成消症液与红藤液。湿热重者用红藤液。
灌肠液温度宜40~42℃。用14号导尿管插入直肠,深度12~16cm,动作要轻柔。注入药量为100~200ml,在5~10分钟内缓慢注入。灌完后卧床休息30分钟,有利于药液存留体内。月经期暂停灌肠。
灌肠药液的热度刺激可使盆腔充血,盆腔血运改善,继而增强炎症消散和吸收。此外,灌肠药物多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品,可以清除盆腔毒素,具有抑菌消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