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栓的前兆
突然发生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眩晕是脑血栓的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
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如有上述情况之一,应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哈欠不断
患缺血性脑血栓患者,10天发病前5至80%会出现打哈欠的现象。
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
血压异常
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
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血栓。
其他先兆症状
除上述症状外,咳嗽、吞咽困难、肢体麻木、疲劳、嗜睡、耳鸣等症状也是脑血栓形成的前兆。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脑栓塞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20%。
二、按栓子来源分三类
心源性脑栓塞
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引起脑栓塞的常见的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的栓子,经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等的异常通道,直接进入颅内动脉而引起脑栓塞,为反常栓塞)、心脏粘液瘤等。
非心源性脑栓塞
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也可致脑栓塞;其它少见的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羊水和异物等。血栓脱落时也可致脑栓塞
来源不明
少数病例利用现在检查手段和方法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三、静脉血栓是最隐蔽*
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这就需要平时多注意观察身体。
下肢肿胀。王辰表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典型症状是下肢肿。深静脉堵住后回流不畅,患侧的腿就会肿起。如果对侧没血栓,或血栓不像另一侧那么严重,则会形成不对称的下肢肿胀。
呼吸困难。深静脉血栓如迁移至肺部,就会形成有潜在致命威胁的肺栓塞。肺栓塞是一个进展很快的病,但诊断率非常低。王辰说,这是由病本身特点决定的,它更像是一个“不会哭的孩子”,可由完全没症状到突然猝死。他提醒,肺栓塞症状组合不一而足,最多见的仅仅是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特别是在运动、劳累后。
在专家看来,静脉血栓另一个危险之处在于覆盖人群广。阮长耿告诉记者,除了遗传因素外,手术患者、创伤病人、肿瘤患者、高龄人群、肥胖者、吸烟者、长期服用雌激素药物人群、长时间住院患者等都是容易被它“缠上”的高危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几乎所有住院患者至少存在1个发生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卧床、长时间不动等均是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教师、司机、售货员等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人,风险也相对较大。以上这些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腿部肿胀感(包括踝关节和足部)、疼痛或者压痛、腿部有明显的颜色改变(如发红)、腿部皮肤温度上升、有浅静脉扩张等情况,就应及时检查。
四、血栓的治疗
1.治疗目的
为了防止血栓形成,消除水肿,预防肺栓塞。方法在床上,提高患肢,避免肢体活动,应用湿热压缩,直至疼痛消失,体温和脉搏率恢复正常2周即可下床。3、6个月用弹力绷带,可有效减轻下肢水肿。
2.抗凝治疗
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在治疗及预防上都有价值,不仅能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长,而且能阻止身体其他部位新的血栓形成。应用抗凝剂时,必须定期监测凝血时间和血中凝血酶原含量,评估疗效,防止出血。在发病10天内,可应用人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同时结合抗凝剂,促使血栓溶解。
3.其他
对于股青肿、股白肿等病情较重及病史不超过7天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取栓,减轻血栓后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综合征。对于有抗凝禁忌证无法规律抗凝,或规律抗凝下仍复发血栓,在此基础上发生肺栓塞风险大的患者可考虑下腔静脉植入滤器来防止致命性肺栓塞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