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怎样早期识别小儿急性阑尾炎?
亮亮3岁了,平时很少生病。那天中午他跟奶奶说肚子疼,奶奶摸他的肚子软软的,没发现什么问题。可到下午,亮亮的腹痛厉害了,恶心呕吐了一次。再摸他的肚子,就有点紧张不让按了。奶奶想,亮亮的妈妈爸爸快下班了,等他们回来再处理吧。没想到晚上亮亮发热、呼吸急促,蜷缩在床上,还不让爸妈摸他的肚子。爸妈立即带孩子来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诊断是:急性阑尾炎穿孔,继发化脓性腹膜炎。经手术治疗,总算康复出院。
一般来说,急性阑尾炎发病年龄多在5~12岁之间,5岁以下幼儿阑尾炎比较少见。可是,少见不等于不会发生,要记住,5岁以下小儿阑尾炎的发病率约占总数的10%左右。
同样是急性阑尾炎,但婴幼儿炎症过程要比成年人迅速和剧烈。这是由于成人腹腔内的大网膜比较长,一旦阑尾发炎时,它可以将发炎的阑尾包围起来,限制炎症扩散,不易穿孔。婴幼儿的大网膜短而薄,防御功能差;加上婴幼儿阑尾壁薄,对细菌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婴幼儿急性阑尾炎比成年人更容易穿孔,一旦穿孔,很容易扩散成腹膜炎。病情较重。据统计,婴幼儿阑尾炎穿孔的发生率可达30%~40%,所以,小儿阑尾炎的早期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怎样早期识别小儿急性阑尾炎?
观察腹痛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急性阑尾炎,会有从上腹部转移到右下腹的腹痛叙述,一般不难作出诊断。可是太小的孩子只能用哭闹表示疼痛。如果能像亮亮这样用手指肚子,那就应该尽量哄孩子把疼痛的位置说得更清楚些,这可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食欲减退,甚至拒食大人得了阑尾炎有较明显的胃肠功能扰乱、厌食等症状。小儿急性阑尾炎也有食欲减退的表现,如拒绝喝奶或其他食物。
恶心呕吐,胃肠紊乱这些消化道疾病症状,要比成年人要严重得多,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往往是先有恶心和呕吐,以后再出现腹痛,所以常常被误诊为消化不良症。一般吐奶或胃内容物,很少吐胆汁,不会吐粪水。
保护性体位,不敢活动观察孩子的体位是推测其腹痛性质、部位的重要线索。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只哭闹、不活动、喜欢卧向右侧,双腿稍屈,这是疼痛最轻的体位,也有采取仰卧位的,但很少采取左侧卧位,因为阑尾的位置在右边,如果向左侧卧,将会使发炎的盲肠牵动和下垂,加重疼痛。右侧卧、少动是阑尾炎的保护性体位。
常有发热,但非高热由于小儿抵抗力差,阑尾炎伴有发热也是常见的,体温可高达38℃~39℃,很多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等。
可伴腹泻患阑尾炎的小儿常常大便次数增多,有的伴有腹泻,但粪便量不多,偶尔便中带有少量血液,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
局部压痛拒按不论大人或小孩,右下腹部压痛是急性阑尾炎一大特点,并伴有腹肌紧张或强直感。但检查小儿腹部是否有压痛和腹肌紧张相当困难,母亲往往是最好的“婴幼儿体检医生”,容易取得孩子的配合。母亲将孩子抱在怀里或给他哺乳,分散其注意力,然后触摸孩子的腹部,边摸边观察宝宝,是否有痛苦的表情,腹部有无比较硬的现象。当触摸到有疼痛的部位时,小孩会叫痛或用手来推开。这些可作为医生的参考。
总之,家长应警惕,婴幼儿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一旦遇到小儿吵闹不安的腹痛表现,以及原因不明的呕吐,不论有无发热,都应想到阑尾炎的可能性,及早就医诊治,以免发生误诊。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单纯性阑尾炎通过手术都可治愈。但阑尾炎穿孔引起腹膜炎时,仍严重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各种并发症,所以早期诊断很重要。
篇二:产褥期急性阑尾炎莫误诊
急性阑尾炎也是妇产科的急腹症之一,不仅见于妊娠期,也可见于产褥期,后者称为产褥期急性阑尾炎。
一般情况下,急性阑尾炎诊断并不十分困难,通常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首发症状,体检可见右下腹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并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增高等临床表现。然而、由于产褥期急性阑尾炎有某些特殊情况的存在,使得临床误诊机会增加,通常被误诊为产褥期感染、急性腹膜炎等,对此要有所认识,以降低误诊率。
首先,产褥期的盆腔血液及淋巴循环丰富,但产妇的免疫力低下,罹患急性阑尾炎时炎症反应容易扩散而波及腹膜,体检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症,故而易被误诊为急性腹膜炎。
其次,产褥期的阑尾仍处于上移状态,并受到增大子宫的掩盖,往往使得急性阑尾炎症状不够典型,缺乏转移性右下腹痛特点,此种情况易混淆诊断,造成误诊并延误有效治疗时间,所以,不能单凭患者无转移性右下腹痛就随意排除急性阑尾炎。
再次,产褥期急性阑尾炎的早期临床表现与产褥期感染较为相似,如果检查不仔细易被误诊产褥期感染。因此,当产妇出现发热、下腹痛时,要认真做好鉴别诊断。一般来说,产褥期感染具有下腹痛弥散、恶露增多有臭味,且子宫体有明显压痛等临床特点,有助于与急性阑尾炎鉴别。
由此可见,对在产褥期出现以发热、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产妇,检查时要虑及急性阑尾炎的可能,特别是对具有右下腹痛、压痛、反跳痛的产妇,应进一步检查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降低误诊率。
篇三:小儿腹痛原因多常见病症应熟悉
小儿腹痛可由腹内脏器、腹外脏器、全身疾病、局部原因引起,有感染性的也有非感染性的,涉及范围很广。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健全,言语表达不清,家长必须熟悉小儿腹痛的常见病症,并及时得到正确治疗。
大叶性肺炎
腹痛是由于炎症波及胸膜,刺激膈肌所致。临床表现以高热、腹痛为主要症状。病变发生于右侧时,常出现右腹痛,有时被误诊为阑尾炎。另外患儿同时会出现咳嗽、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等表现。
细菌性痢疾
夏秋季常见,与食用不洁饮食有关,患儿出现腹痛、腹泻、见粘液脓血便,便次频繁,伴有里急后重。病情重者表现为高烧,体温高达40℃以上,处于昏睡状态,而腹痛、腹泻不明显,此种病情属中毒性痢疾,家长必须高度重视立即送医院救治。
肠道蛔虫症
临床表现轻者脐周经常性疼痛、面色萎黄、体瘦。重者常因蛔虫过多成团堵塞肠腔造成肠梗阻,患儿脐周出现阵发性绞痛,哭闹不安并伴有呕吐、腹胀,腹部可扪及单一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可移动的索条状物,似小的面粉团样,压之可变形,但无压痛。
急性阑尾炎
腹痛开始以脐周出现,继之伴有恶心、呕吐、发热,数小时后疼痛转至右下腹,但5-6岁以下儿童由于检查不合作,症状不典型,可无早期脐周疼痛的现象,压痛不一定在右下腹,可能在右腰胁部或右髂窝下部或耻骨上方。
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该病6-1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发病急骤,出现高烧、腹泻、腹痛、腹胀、呕吐、水泻(每日5次以上),1-2天后出现血便,呈洗肉水或赤小豆汤样。由于小肠大量出血、坏死、病情危重,可出现休克。
急性肠套叠
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阵发性绞痛;呕吐;便血;腹部有肿块,其中以果酱样粘稠血便和腹部腊肠样肿物最具特征性。肿物多在肝区附近可触及,肿物以下压之有空虚感。患儿可出现每隔一段时间出现哭闹、四肢乱动,面色一阵阵发白、呻吟、烦燥不安、然后安静下来,但不久又出现。所以对于频繁呕吐的2岁以内患儿,要提高警惕,及时送医院诊治。
急性腹膜炎
多为致病性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通过血液循环、肠道及女性生殖器感染。起病急、高热、呕吐、腹痛、腹胀为其特点。腹痛遍及全腹,呕吐频繁。全腹压痛和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