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呢
1.腹痛: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的症状,但是由于宝宝自己不会详尽讲述,临床上可表现为突然发生哭闹、屈腿、面色苍白。腹痛缓解时仍可玩嬉或入睡。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渐差、嗜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现休克。
2.呕吐:呕吐常在腹痛发作后不久出现。呕吐物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
3.果酱样大便:在发病初期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后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粪便,像果酱样。大多数患儿在起病后4~12小时出现这种带有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少数婴儿来诊时无血便,仅肛门检查时手套上染有血迹。
4.腹部肿块:由于腹部肠管发生了套叠,可引起局部隆起似肿块状。在疾病早期,腹部可扪及肿物;到了晚期,由于脱水、电解质紊乱、腹胀、休克甚至出现腹膜炎征象,腹部肿块反而不容易查出。
二、小儿肠套叠怎么样预防好呢
1.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
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2.局部解剖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或其他
原因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因素: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动增强,导致发病。
4.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恰为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发病率约占2%~5%。
专家指出,小儿患肠套叠早期,除常见到小儿一阵阵地哭闹外,全身情况尚好,不发热,但有食欲不佳或拒吃奶现象。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处理,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这时,小儿可出现高热、昏迷,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三、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有哪些
1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是目前国内非手术治疗急性肠套叠较好方法,它简便直观,图像典型,复位中可追踪观察包块部位及复位情况,并可以避免行钡剂灌肠及空气灌肠x线对人体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情况:1.注意观察套叠鞘部水充盈情况,如患儿哭闹腹压增高时,应停止注入生理盐水,防止局部压力过大引起医源性肠穿孔。2.对于低龄婴儿,灌注压力<70mmhg,注入生理盐水量(<500ml)。因为婴儿肠管较细、管壁较薄,易发生血运障碍致肠管坏死、肠穿孔。3.如肠套叠包块固定于某一位置难以退套时,应注意维持正常压力范围,持续5-10分钟,以提高肠管松解成功率。4.术中嘱家长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避免因灌肠腹压增高使患儿吐呛引起窒息。5.复位后6-8h观察患儿腹部情况及大便是否有活性炭成分排出,排除肠套复位不完全以及再次肠套叠发生。
2开腹手术治疗。肠套叠有以下情况者主张开腹手术治疗:1.病程超过48h,尤其72h以上2.全身状况差,伴高热、严重脱水、嗜睡等中毒症状3.高度腹胀、疑有肠坏死以及肠穿孔、腹膜炎症状者4.小肠型肠套叠5.水压灌肠复位失败及复位不完全者6.疑有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术前对于晚期肠套叠的患儿注意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以提高手术耐受力。
四、小儿肠套叠是怎么一回事呢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是婴儿时期的急腹症,多发生于4~12个月的健康婴儿。病因至今尚不明了,一般认为婴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添加辅食来保证营养摄入,而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功能较差,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使消化系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年轻的父母不了解这个特点,胡乱给孩子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更增加胃肠道负担,而诱发肠蠕动紊乱,导致肠套叠的发生。
患了肠套叠,孩子很痛苦,肚子阵阵绞痛,由于小孩不会说腹痛,常表现为大声哭闹,四肢乱挣动,伴有面色苍白,额出冷汗,发作数分钟后,患儿安静如常,甚至可以入睡,但隔不久,约10~60分钟,腹痛再次出现,复又哭闹不止,如此反复发作,与此同时,伴有呕吐、拒绝吃奶等现象,病初排便,1~2次为正常便,哭闹过4~12小时后,孩子多排出果酱样便或深红色血水便,这是由于肠管缺血、坏死所致。
婴儿肠套叠虽然来势凶猛,但是对阵发性哭闹的孩子,怀疑是肠套叠时,就应争取时间,迅速到医院就诊,凡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无脱水症,腹不胀,可以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复位率在95%以上,晚期病情严重,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