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源性休克的饮食禁忌有什么
1、恢复期心源性休克饮食注意
心源性休克患者一般每天热量可保持在1000千卡-1200千卡左右。足量的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有利于病损部位的修复,乳类蛋白、瘦肉、类、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特别是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性质疏利通导,宜经常摄食。每天的饮食中还要含有一定量的粗纤维,以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费力。此外,恢复期后,应防止复发,其膳食原则还应包括维持理想体重,避免饱餐。戒烟、酒,如伴有高血压和慢性心力衰竭者应限钠。
2、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饮食禁忌
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忌暴饮暴食和刺激性饮料。暴饮暴食会加重心肌耗氧,加重或诱发心源性休克。特别是高脂饮食后,还易引起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凝血,而诱发心源性休克。此外,还应注意少食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豆类、土豆、葱、蒜及过甜食物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浓茶、白酒、辣椒、可可粉、咖啡等。
3、心肌梗塞注意高发季节的饮食调配
深秋和冬季是心源性休克的易发季节,除了保暖防寒外,还瘀功能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尤以各种药粥最为适宜。陈旧性心源性休克病人的饮食,可按一般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安排。
二、引起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1、心肌收缩力极度降低呆导致心源性休克:
包括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性心肌炎(如病毒性,白喉性以及少数风湿性心肌炎等),原发性及继发性心肌病(前者包括扩张型,限制型及肥厚型心肌病晚期;后者包括各种感染,甲状腺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家族性贮积疾病及浸润(如血色病,糖原贮积病,黏多糖体病,淀粉样变,结缔组织病),家族遗传性疾病(如肌营养不良,遗传性共济失调),药物性和毒性,过敏性反应,心肌抑制因素(如严重缺氧,酸中毒,药物,感染毒素),药物(如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等),心瓣膜病晚期,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扑动或颤动),以及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
2、心室射血障碍导致心源性休克:
包括大块或多发性大面积肺梗死(其栓子来源包括来自体静脉或右心腔的血栓,羊水栓塞,脂肪栓,气栓,癌栓和右心心内膜炎赘生物或肿瘤脱落等),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膜穿孔所致严重的心瓣膜关闭不全,严重的主动脉口或肺动脉口狭窄(包括瓣上,瓣膜部或瓣下狭窄)。
3、心室充盈障碍:
包括急性心包压塞(急性暴发性渗出性心包炎,心包积血,主动脉窦瘤或主动脉夹层血肿破入心包腔等),严重二,三尖瓣狭窄,心房肿瘤(常见的如黏液瘤)或球形血栓嵌顿在房室口,心室内占位性病变,限制型心肌病等。
4、混合型:
即同一心源性休克病人可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其心源性休克的原因既有心肌收缩力下降因素,又有心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所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再如风湿性严重二尖瓣狭窄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风湿活动时引起的休克,既有风湿性心肌炎所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因素,又有心室射血障碍和充盈障碍所致血流动力学紊乱。
5、心脏直视手术后低排综合征:
多数心源性休克病人是由于手术后心脏不能适应前负荷增加所致,主要原因包括心功能差,手术造成对心肌的损伤,心内膜下出血,或术前已有心肌变性,坏死,心脏手术纠正不完善,心律失常,手术造成的某些解剖学改变,如人造球形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引起左室流出道梗阻,以及低血容量等导致心排血量锐减而休克。
三、心源性休克常见并发症
1.休克肺休克肺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1)肺毛细血管灌注不足使Ⅰ型肺泡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肺的空气-血流屏障加厚。
(2)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受损,通透性增高,在肺淤血的情况下引起间质性水肿。
(3)肺循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肠道内大量内毒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肺;严重创伤、感染、不适当输液和输注库存血、不合理的给氧等,也可能与“休克肺”有关。
2.休克肾
休克可直接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引起肾脏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导致尿量减少,严重时可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急性肾功能衰竭又反过来直接加剧了休克。
3.心血管并发症
严重休克在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程中可出现心肌梗死,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出现胸痛、胸闷、胸部绞窄感及心源性休克等表现等。
4.心律失常
对休克病人做心电图有89.3%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颤、传导阻滞等。
5.神经系统并发症
在平均动脉压降至50mmHg(6.67kPa)以下时,脑灌流量不足,可造成脑组织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如在短时间内不能使脑循环重新建立,脑水肿将继续发展。如平均动脉压继续下降或下降时间过长(超过5~10min时),则可导致脑细胞损伤、坏死和脑功能衰竭。
6.消化道并发症
休克时肝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受损,可出现肝小叶中心坏死,严重可发展到大块肝坏死,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在心源性休克时,胃肠道灌注不足,不仅可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还可引起黏膜水肿、出血、坏死,并发应激性溃疡和急性出血性肠炎。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心源性休克易导致全身血流速度缓慢、血流淤滞,极易导致血栓形成,甚至微血栓形成。DIC时心肌内微血管栓塞、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断裂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已被病理学所证实。临床可出现出血、休克、多发性微血栓形成、多发性微血管病性溶血等,
四、心源性休克治疗原则
(1)绝对卧床休息:立即吸氧,有效止痛,尽快建立静脉给药通道,尽可能迅速地进行心电监护和建立必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留置尿管以观察尿量,积极对症治疗和加强支持疗法。
(2)如有低血容量状态:先扩充血容量;若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应及时给予5%碳酸氢钠150~300ml,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心功能状态和血流动力学监测资料,估计输液量和输液速度,一般情况下,每天补液总量宜控制在1500~2000ml。
(3)补足血容量后:若休克仍未解除,应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4)尽量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挽救濒死和严重缺血的心肌,这些措施包括静脉和(或)冠脉内溶血栓治疗,施行紧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脉搭桥术。
(5)积极治疗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和防治脑、肺、肝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防治继发感染。
(6)药物治疗同时或治疗无效情况下:有条件单位可采用机械性辅助循环,如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左室辅助泵或双室辅助泵,甚至施行全人工心脏及心脏移植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