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都有3点
首先要说的就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病,而且还具有很强的传染。由于慢性表面抗原携带者具有极强潜伏性,通常外表上看不出症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也感觉不到有什么不舒服。因此,这是潜在的可怕传染源,健康人和其接触就会有被传染的可能,这样周而复始,造成乙肝广泛的流行和迁延不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就是乙肝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具有传染性,且难于控制。而且乙肝病毒的人数很多,更多的是隐性感染,更难于控制其传染性。母婴传播是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第二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很容易慢性化,治疗时间长,需要休息,影响学业及事业,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病情的时间久了,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
第三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绝不仅仅限于肝脏本身,它还可以引起其它多种疾病。常见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有:糖尿病;胰腺炎;胆道感染;肾功能衰竭;胆汁性肾病;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肌炎和心包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消化性溃疡;自发性腹膜炎;性激素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改变;肝性骨病等。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有8个诊断鉴别方法
1.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较多见者为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人巨细胞病毒肝炎,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黄热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及柯萨奇病毒b群均可引起肝脏损害及类似肝炎的表现,但各有其相应临床特点,血清病原学检查可资鉴别。
2.其他肝胆疾病如脂肪肝,药物性肝损害,乙醇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中毒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及胆石症等病均需鉴别。
3.能引起alt升高及肝脾大的疾病及药物如伤寒,斑疹伤寒,疟疾,中华支睾吸虫病,布鲁氏分枝杆菌病,慢性血吸虫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肝淀粉样变性和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等及药物性肝损害。
4.细菌感染引起的肝损害如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肺结核,胸膜炎,肝结核及肝脓肿等。
5.各种因素引起的淤血肝如心肌梗死,心肌炎,马方综合征,心力衰竭及布-加综合征所致之淤血肝。
6.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胆囊炎及一些肠寄生虫可引起alt轻度升高,亦应注意鉴别。
7.重型肝炎需与妊娠急性脂肪肝,四环素急性脂肪肝,重症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药物性肝损害及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
8.黄疸患者尚需与溶血性黄疸,各型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如dubin-jehnson综合征,roto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等)鉴别。
三、乙型病毒性肝炎饮食保健
●采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不适当的饮食会造成过敏症、消化毛病、体能差、及无法去除有毒物质。蛋白质含量低,而糖类及脂肪含量高的饮食,尤其是包括许多饱和脂肪(来自油炸食物)及氢化脂肪的饮食对肝炎患者尤为不利,它们无法提供身体足够的蛋白质,以修补受损的组织,并加重肝脏的负担。
●合理补充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结构基础。患肝病时,因为肝脏细胞受到损害,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等,需要蛋白质进行修复,并增强免疫功能,高蛋白饮食一般为每日供给蛋白质95-130克,如有腹水、无血氨增高,每日每公斤体重应供给蛋白质2—3克;若有血氨增高,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还应注意供给蛋氨酸、胆碱、卵磷脂等抗脂肪肝物质,每日食用含适最动物蛋白质和蛋氨酸的食物,如淡菜、鱿鱼、瘦肉、蛋、鱼、豆类及其制品等,
人体肝脏受损害时,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酷氨酸及色氨酸)含量减少,因此,膳食蛋白质宜多供给富含支链氨基酸食物.诸如鱼、虾、鸭、去皮鸡肉、牛奶、黄豆、玉米、小米、糯米、菜花、小红枣等;而要少吃带皮鸡肉、猪肉、牛肉、羊肉、兔肉等含芳香族氨基酸较多的食物。一般,瘦肉每l00克含蛋白质16—25克,瘦牛肉为20%,鸡肉为25%。
植物性蛋白质对人体非常有益,富含植物性蛋门的食物如豆制品、豆角、花生、芝麻、干果、玉米、谷类、瓜果等。
●饮食应富含维生素
肝病患者应设法从饮食中补充所需维生素,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主要有:动物的肝脏、牛奶、鸡蛋黄、韭菜、包心莱、菠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主要有各种新鲜蔬菜、水果、豆芽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主要有豆类、花生、新鲜蔬菜、酵母、动物的肉类、肝脏等;肝炎患者由于胆汁分泌受阻,影响刘锥生索k的吸收,应多食用菠菜、圆白菜、菜花、花生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同时蔬菜和水果亦是矽物质、纤维素及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因此有人主张肝病患者每天至少食用500g蔬菜或水果。
因维生素类不耐高温,所以,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煮炖,而以生食或暴炒为主,以减少维生素的破坏。
●勿饮食过量
饮食过量是使肝功能不良最常见的原因。肝脏吸收食物有如海绵一般。饮食过量会增加肝的负担,导致肝疲乏。当肝脏工作过度,可能使有毒物质还来不及被解毒就进入血液循环。
四、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有5个
(一)治疗的总体目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hbv,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二)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一般适应证包括:①hbeag阳性者,hbv-dna≧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iu/ml);hbeag阴性者,hbv-dna≧104拷贝/ml(相当于2000iu/ml);②alt≧2×uln;如用ifn治疗,alt应≦10×uln,血清总胆红素应﹤2×uln;③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
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①对alt大于uln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ⅲ);②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组织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性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ⅱ);③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ⅲ)。
在开始治疗前应排除由药物、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应排除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或服用联苯结构衍生物类药物者,其ast水平可高于alt,此时可将ast水平作为主要指标。
(三)ifnα治疗
我国已批准普通ifnα(2a、2b和1b)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和2b)[pegifnα(2a和2b)]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普通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消失率、肝硬化发生率、hcc发生率均优于未经ifn治疗者。有关hbeag阴性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普通ifnα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ⅱ)。
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为亚洲人),pegifnα-2a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2%;停药随访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达43%。国外研究结果显示,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pegifnα-2b也可取得类似的hbv-dna抵制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sag消失率。
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为亚洲人),用pegifnα-2a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时hbv-dna﹤104拷贝/ml(相当于2000iu/ml)的患者为43%,停药后随访48周时为42%;hbsag消失率在停药随访24周时为3%,停药随访至3年时增加至8%。
(四)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1、核苷(酸)类药物
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抗hbv核苷(酸)类药物有5种,我国已上市4种。
①拉米夫定(lamivudine):每日1次口服100mg拉米夫定可明显抑制hbvdna水平。慢性乙型肝炎伴明显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3年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hcc的发生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
拉米夫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类似安慰剂。随治疗时间延长,病毒耐药突变的发生率增高(第1年、2年、3年、4年分别为14%、38%、49%、66%)。
②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抑制hbvdna复制、促进alt复常、改善肝组织炎性坏死和纤维化。治疗5年时患者的累积耐药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9%、病毒学耐药发生率为20%、临床耐药发生率为11%;轻度肌酐升高者为3%。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阿德福韦酯的耐药发生率更低。
③恩替卡韦(entecavir):是一种强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类药物,初治每日一片0.5mg。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对达到病毒学应答者,继续治疗可保持较高的持续hbvdna抑制效果,且恩替卡韦耐药率低,五年耐药发生率约为1.2%。
④替比夫定(telbivudine):亦能强效抑制病毒,其总体疗效和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
替比夫定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拉米夫定相似,但治疗52周和104周时发生3~4级肌酸激酶(ck)升高者分别为7.5%和12.9%,高于拉米夫定组的3.1%和4.1%。
⑤替诺福韦酯(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但肾毒性较小,治疗剂量为每日300mg,亦未发现耐药变异。本药在我国尚未被批准上市。
(五)其它治疗
1、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和α胸腺素在急慢性乙肝中常用,可调节机体免疫。
2、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保肝治疗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