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孕妇发烧两种方法
孕妇发烧怎么办之物理办法:
对于发烧的时候体温不超过38.5℃的准妈妈们来说,小编建议你们最好是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退烧。所谓的物理办法,也就是非药物疗法。首先,准妈妈们在发高烧的时候要多喝一些白开水,这样可以帮助你们增加新陈代谢的速率,使得身体的热量及时排出。
另外,准妈妈们也可以借助一些物理办法来帮助自己进行降温。比如使用冰枕、散热贴等常用的降温办法来使得自己脱离高烧的环境。又或者也可以用温水反复擦拭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腋窝、额头以及腹股沟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都是能帮助你快速散热的部位。
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准妈妈们在发烧的时候,一定不能减少睡觉时间,即使难受到睡不着,最好也要躺着休息哦!充足的睡眠以及尽可能的发汗,也是您发烧痊愈的基础之一呢!如果准妈妈们担心自己的发烧反复,那么最好就是要寻求家人的帮助,让他们来帮助您。
孕妇发烧怎么办之药物治疗:
小编并不推荐准妈妈们使用药物来进行退烧,是药三分毒,拿捏不当都会使得您的宝宝出现生长发育上的障碍。但准妈妈们如果发烧已经超过38.5℃的时候,那么小编建议你们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物来控制高烧。
一般来说,准妈妈们能够使用的药物主要就是乙酰氨基酚,这种药物的药效比较持久,能够达到六个小时。准妈妈们可以根据您的主治医生的意见来进行服用。而那些常人常常使用的退烧药,譬如抗生素、阿司匹林等,准妈妈们是千万不能服用的。这些药物都有可能造成您的宝宝心脏动脉导管过早闭合或者是通过胎盘对您的宝宝造成不小的伤害。
二、孕妈孕早期感冒发烧怎么办
1,选择适当的方式降温。当孕妈妈体温大于38.5℃的时候,可以选择用物理方法来给孕妈妈降温,比如在额头,颈部放置冰块,或者是用湿毛巾冷敷,也可以用30%-35%的酒精来回擦拭两侧的腋窝。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使用一些药物来降温,比如使用醋氨酚或者是柴胡注射液等。
2,要及时的找出发烧的原因。要知道,导致孕妈妈发烧的原因对孕妈妈发烧来说更重要,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进行对症下药。
3,多喝开水多休息。多喝开水不仅可以补充发烧使所流失掉的水分,而且还有助于有毒位物质的排出。
4,孕妈妈要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避免去人口多的地方。家里要保持好通风换气,保持温湿度的适宜。注意根据温差变化增减衣服;避免长期呆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内,减少出席大型集会活动的集会,避免遭受病毒感染,加重病情。
三、怀孕初期感冒发烧对胎儿的影响
滤过性病毒会透过母体的胎盘,直接进入胎儿体内,故妈妈一旦受到滤过性病毒感染,胎儿同样会遭受病毒的侵犯,而感冒又是由滤过病毒感染引起,所以宝宝也会随着妈妈而感冒。
不过,感冒会对胎儿产生何种影响,到目前为止尚不十分清楚,引起感冒的滤过性病毒与胎儿异常,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确切地地加以证实,故不必过度担心。和风疹一样,怀孕初期细胞分裂最繁盛,也是胎儿器官形成的重要时刻,应特别注意。
一旦渡过怀孕初期,感冒带来的影响便没有那么严重,因为此时的胎儿的心脏发育已经渐稳定,体积也逐渐增大,感冒对胎儿的影响几乎减至最少。
但若是严重的感冒,即使在怀孕中期以后,长时间持续高烧且缺乏食欲,便会妨碍子宫内胎儿的发育。到了怀孕末期,咳嗽极端厉害的情形并不多见,但易引起早期破水,甚至造成早产。
怀孕前3个月禁用一切药物,因为前3个月正是胚胎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孕妇患的是轻度感冒,症状不是特别重,可以采取非药物疗法,如推拿、理疗等。并要多饮开水,多食用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孕中期要慎用药,像庆大链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应慎用,最好尽量不用。而孕晚期用药,一般来说对孕妇、胎儿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了。
如果孕妇患的是流感,则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看是否需要中止妊娠,以免病毒殃及胎儿。
孕期感冒发烧,可以听从医生的医嘱,选用一些毒副反应较少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作用的板蓝根、大青叶、连翘、羌活、金银花等都有较好疗效。中成药及其制剂如银翘解毒丸及片剂、颗粒剂,复方大青叶注射液、银黄口服液等都可以服用。
四、孕期发烧的3大类型
1.细菌性的发烧
一般是因为感冒时有炎症,或是其它炎症问题带来的细菌感染,长时间没有治愈就会引起发烧。这种发烧会产生头昏等症状,但是不会伴有全身感觉冰冷、打寒颤的现象。细菌性的发烧一般来说吃感冒药不会有很好的疗效,退热效果不明显,需要先将引起发烧的病原体消灭,这样发烧的症状自然就会消失。
2.病毒性的发烧
一般来说是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引起的。病毒性感冒会引起身体白细胞减少,发烧时会发冷,身体打寒颤。此时服用退烧药降温效果明显,而且在没有其它症状的情况下,只要服药不日就会痊愈。
3.非感染性疾病
前面两种都是感染性的疾病,但发烧有时是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这时候应该更加注意。这可能是由于一些血液疾病或是一些恶性肿瘤而引起的疾病,或是由于类似风湿热引起的。所以发烧以后要到医院检查,确定病因,然后依据自身的疾病状况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