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如柯萨奇B组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轮状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等,其中以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最为常见。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病毒对心肌的直接侵袭作用以及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病毒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心脏产生损害:一种是病毒进入机体后,随血流到达心脏,直接进入心肌细胞,对细胞形成破坏;另一种是病毒进入机体后,诱使机体自身产生一些伤害心肌细胞的物质,使心肌细胞受到损伤。
受亲柯萨奇病毒感染后,脾脏受刺激可产生反应性、溶细胞性T淋巴细胞,此种细胞对作为抗原的心肌细胞有自体免疫作用,对已受感染和未受感染的心肌细胞都有溶解作用,引起广泛病变、细胞坏死严重,还可产生病毒特异性溶细胞性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后,心肌细胞表面有被病毒改变的心肌抗原,由于T淋巴细胞能识别这种抗原、使受染心肌细胞溶解,引起炎症。以上二种T细胞都是胸腺依赖性T细胞,切除胸腺后,病毒即使再感染也不会发生以上反应。
二、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三种症状表现
1、早搏是病毒性心肌的表现形式之一
多数孩子无不适,作心电图检查才被证实。若孩子情况良好,心脏没有扩大,心脏功能也正常,可以暂时不予药物治疗,早搏会慢慢减少和消失,但必须注意儿童的休息和营养。
2、心力衰竭是严重心肌炎的表现
患儿有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退,使心脏不能有效地起到血泵的作用,从而使全身组织的供氧不能满足正常的需要。此时患儿可出现气急、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脉搏微弱、不能平卧等症状。若不及时送医院治疗,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3、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是病毒损害了心脏的传导系统,使心脏起跳的激动在心脏不同部位不能正常地传送。轻者可以没有任何表现,仅作心电图检查才被发现;重者心跳节律变慢或不规则。若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少于40次,患儿会发生脑缺血,引起全身抽搐,甚至心跳突然停止。这类危重的心肌炎需住院紧急治疗。
三、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如何鉴别诊断
1.风湿性心肌炎
多见于5岁以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有前驱感染史,除心肌损害外,病变常累及心包和心内膜,临床有发热、大关节肿痛、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体检心脏增大,窦性心动过速,心前区可听到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抗链“O”增高,咽拭子培养A族链球菌生长,血沉增快,心电图可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β受体功能亢进症
多见于6~14岁学龄女童,疾病的发作和加重常与情绪变化(如生气)和精神紧张(如考试前)有关,症状多样性,但都类似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体检心音增强,心电图有T波低平、倒置和S-T改变,普萘洛尔试验阳性,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心脏β受体功能亢进。
3.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多为三度阻滞,患儿病史中可有晕厥和阿-斯综合征发作。心电图提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窄,房室传导阻滞无动态变化。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见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全身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肝脾肿大、充血性皮疹、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白细胞增多、贫血及相关脏器的损害。累及心脏可有心肌心肌酶谱增高,心电图异常。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对激素和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有效。红斑狼疮多见于学龄女童,可有发热,皮疹,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低,血中可查找到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
5.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多见于2~4岁幼儿,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散性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浅表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硬性水肿,超声心动提示冠状动脉多有病变。需要注意的是,冠状动脉损害严重时,可出现冠状动脉梗死心肌缺血,此时心电图可出现异常Q波,此时应根据临床病情和超声心动图进行鉴别诊断。
四、如何预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关键要彻底治愈流感、水痘、风疹等原发疾病。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按时预防接种传染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家长不要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如电*、市场等,并根据气温变化注意加减衣服,减少忽冷忽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要根据气温变化来给小儿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同时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根据临床观察,80%的心肌炎复发病人患有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因此积极治疗上述疾病是防止心肌炎复发的重要措施。
3、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避免功课过劳,因为心脏是最怕劳累的器官之一。
4、在饮食调理方面,要合理饮食,不暴饮暴食,少吃烧、烤、煎、炸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在患病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有心脏毒性的药物,平时也可根据个人的体质用中药汤水食疗调理,最好在中医师当面望闻问切后辨证指导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