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哪种土方能治疗麦粒肿
1、取石榴叶10克,绿豆3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2、取丝瓜藤30克,鲜荸荠30克,茶叶6克,水煎服,每日2-3次。
3、取鲜淡竹叶茎,去节,放在酒精灯上烧其中部,待其汁渗出,稍停片刻,涂于患处,每日1次。
4、在针眼刚出现时,可选择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中的一两味药,冲泡后热敷,以温热为宜,或捣烂外敷,每日4~5次。将剥了皮的温热鸡蛋敷在眼处也有类似效果。最好不要直接用水蒸气熏眼,以免烫伤。
5、将鲜鸭跖草全草洗净,剥去叶片,取茎一段,将其一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烘烤,或用指挤压,即有汁液从断端流出,将此汁液涂于睑结膜表面及皮肤表面红肿处,每天4~5次。
〔附注〕①局部若化脓,先用生理盐水洗净脓液再涂药。②药液温度不能太高,以免烫伤局部。
6、鲜飞扬草适量,将其折断,取乳汁涂患处。
7、核桃楸皮9g,大黄6g,水煎服。〔附注〕①孕妇忌服。②此方也可用于大便干燥。
8、鲜积雪草适量。洗净,捣烂,掺红糖敷之。
二、中医告诉你为什么会长麦粒肿
中医认为,反复长针眼常见于“湿热”体质者,还有因睡眠不足,疲劳,火气大等造成。中医辨证常见“肝火旺”、“脾胃湿热”症候,可配合清肝火;健脾燥湿向调理。
反复长针眼常见因生活中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火气大,洗脸未洗干净造成,如手未洗干净,碰到细菌,再揉眼睛,也容易诱发长针眼。如果使用到有长针眼者的毛巾、手帕,也可能造成感染。还有油炸食品吃过多,经常熬夜都易诱发。属于风热因子淤积在眼睛的实热证问题,患者常见肠胃、肝胆火热现象。
中医辨证治疗上,针对“肝火旺”者,表现可见眼睛红,小便黄,口干,舌苔厚,治疗可配合上部清肝火,下部利小便,药方可用龙胆泻肝汤,或当归芦荟丸加减。“肠胃湿热”者,常见伴随口臭,食欲差,治疗可配合健脾燥湿,药方可用甘露饮,或甘露消毒汤加减。此外,穴道治疗可取曲池穴针灸,帮助清热解毒作用。
预防反复长针眼,应注意平常将脸洗干净,保持清洁多洗手,避免用手经常揉眼睛。有需要清洁时,可用生理食盐水稍微冲洗一下。治疗期间少吃辣物刺激,肝火旺者,可吃些瓜类水果帮助降火气。
三、刮痧能治麦粒肿吗
麦粒肿是感受外邪,眼睑边缘生小硬结,红肿疼痛,形似麦粒,易于溃脓之眼病。又名“针眼”,“偷针”,“土疳”,多生于一眼,且有惯发性,患者青年较多见。
麦粒肿初起有眼睑痒、痛、胀等不适感觉,之后以疼痛为主,少数病例能自行消退,大多数患者逐渐加重。
检查见患处皮肤红肿,触摸有绿豆至黄豆大小结节,并有压痛。如果病变发生在近外眼角处,肿胀和疼痛更加明显,并伴有附近球结膜水肿。部分患者在炎症高峰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外麦粒肿3~5日后在皮肤面,内麦粒肿2~3日后在结膜面破溃流脓,炎症随即消退。也有部分麦粒肿既不消散,也不化脓破溃,硬结节长期遗留。
麦粒肿的刮痧疗法
本病临床分为风热外袭和热毒上攻2型。
一、风热外袭
(一)症状
以眼睑部出现红肿硬结,形如麦粒,痒痛并作为主要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合谷、天井、风池、少泽、曲池。
(2)定位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天井:在上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少泽: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3)刮拭顺序
先刮后头部风池,再刮少泽、合谷、曲池、天井。
(4)刮拭方法:泻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部风池穴,重刮,刮至病人不能耐受为止。然后分别刮拭上肢外侧曲池、天井穴和手部合谷、少泽穴,各30次,出痧为度。
四、麦粒肿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本病是指睑腺或睑板腺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初起,在睑缘或睑内,有局限性疼痛、睑缘局部红肿,若病于睑板腺,眼睑皮色如常,但有微肿;继则红肿疼痛加剧,病位眦部,易引起邻近球结膜水肿;3-5日后,局限性脓肿成熟,可见黄色脓头,溃破脓出,疼痛减轻,肿势渐消。本病严重病例可伴有全身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本病易复发和多发,常此起彼伏。
本病多由葡萄球菌感染而发。营养不良、屈光不正、失眠等为诱发因素。
本病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有外麦粒肿与内麦粒肿的区分,外麦粒肿病变部位在睑缘睫毛毛囊的皮脂腺部位,内麦粒肿病在睑板腺部位;外麦粒肿容易发现,内麦粒肿在早期容易疏漏,自述疼痛,皮色不变,微有肿势,故难发现,但只要在眼睑皮肿处按压疼痛增剧者,则可考虑是属本病,称之内麦粒肿。若发现在内眦部的麦粒肿,应与急性泪囊腺炎相区别,前者多无慢性泪囊炎病史。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早期采取热敷,外用消炎、抗菌的眼药水或眼膏。若有全身症状、局部红肿疼痛明显者,可用抗菌素口服或肌注。脓肿成熟、按压有波动感时,则应切开排脓。对反复发作者,则寻求诱发因素,对因采取治疗措施。
本病中医称为“土疳”、“土疡”、“针眼”等,倘胞睑焮红肿痛,也列为“眼丹”范畴。中医认为本病过食辛辣炙煿厚腻之品,以致脾胃积热,升扰于目;亦有胞睑受损,风邪热毒乘虚而入发病。若有畏寒发热,脸肿痒痛,苔薄白、脉浮数,症属风热袭表,用疏风清热法;如果肿势较甚,疼痛剧烈,多属脾胃壅热,宜清热泻火解毒;如果邪毒内陷,脓出不畅,则用托毒排脓法。本病治疗内外兼治,疗效较好,内服药的药渣可以加热熏眼,一举二得。此外在发病期,应节制厚腻之品,以防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