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胀疼痛的原因是什么呢
肿胀病因
我们所论述多以各种疾病引起的肿胀为主要症状,病因不外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加之自身调解、化解、排解能力低下,加之外邪的入侵,扰乱了机体的新陈代谢。蕴藏体内的邪气和外邪互相阻碍导致气机的紊乱,影响血液的运行循环。在某一部位或脏器沉积滞留而形成某种疾病而使人体趋向疾病的逐渐产生。
疼痛病因
刀割、棒击等机械性刺激,电流、高温和强酸、强碱等物理化学因素均可成为伤害性刺激。组织细胞发炎或损伤时释入细胞外液中的钾离子、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亦可引起疼痛或痛觉过敏。受损局部前列腺素的存在极大地加强这些化学物质的致痛作用,而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则具有止痛作用。全身皮肤和有关组织中分化程度最低的游离神经末梢,作为伤害性感受器,将各种能量形式的伤害性刺激转换成一定编码型式的神经冲动,沿着慢传导的直径较细的有髓鞘和最细的无髓鞘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神经节传到脊髓后角或三叉神经脊束核中的有关神经元,再经由对侧的腹外侧索传至较高级的疼痛中枢──丘脑、其他脑区以及大脑皮质,引起疼痛的感觉和反应。与此同时,快传导的直径较粗的传入神经纤维所传导的触、压等非痛信息已先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脑区,并与细纤维传导的痛信息发生相互作用。
二、疼痛的机理是什么
机理
1965年出现疼痛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脊髓背角胶状质中的某些神经细胞对痛信息的传递具有闸门作用,控制着痛信息的向中传递,本身并受周围神经粗、细传入纤维活动和高级中枢下行控制作用的影响。其中粗、细纤维传入活动的力量对比,制约着闸门的启闭:细纤维的传入冲动使闸门开放,将痛信息内传;粗纤维的传入冲动使闸门关团,中断痛信息的传递,同时激活脑部高级中枢,通过下行控制系统控制闸门的活动。因而,任何使细纤维活动增强和(或)粗纤维活动减弱的因素均可招致疼痛。
1970年,人们又进一步发现轻度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或向该处注射微量*,可引起极明显的镇痛效果,并据以提出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的概念。接着又发现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的神经细胞含有丰富的脑啡肽受体,其周围存在大量的脑啡肽。
内源性的脑啡肽以及外源性的*所以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其原因即在于这些物质能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除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等内源性多肽及其受体外,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及其相应的受体也参与下行控制或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通常由伤害性刺激引起、伴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一种感觉。
刺激可来自外界而作用于体表,如外物打击或极端温度的接触,这种感觉定位准确,通过游离神经末梢经特定神经通络上传脑部。刺激也可起自体内,经内脏神经的传入部分上传,其定位较模糊。在成人,疼痛还常由于心理原因引起,而无明显直接的物质原因。一般说,疼痛易受注意、暗示和期待等心情的影响;一个人的既往经历和当时的情境均给疼痛带来很大变异。
三、肿胀如何辩证施治
辨证施治
阳虚型水肿兼气郁阳虚型积聚(积证)
证候:腹部隐痛、胀、纳呆,即在当地医院检查,彩超、CT提示肝癌并淋巴转移。生活不能自理,面色晦暗无力,语声低弱,言语不清,视物不清,极度消瘦。小便少,赤黄,大便数日一次、稍干、或先干后稀。皮肤温度触摸偏凉,舌苔厚腻、质绛、边齿痕明显,手凉至腕处,脚凉至膝关节。持续性剧烈腹痛,腹胀如鼓,叩之兼有实音,肝区坚硬,情绪不稳定,情志易激动、喜怒无常。两脉沉细兼弦。尺部欲绝、关部间歇、寸部沉早搏。经现代化验查B超诊断巨型肝癌并有腹腔转移。治则:疏肝理气,温营化凝,削坚软结。
1.方药
制附子、麻黄、蜈蚣、壁虎、生白芍、败酱草、炙龟板、炙鳖甲、川芎、郁金、藏红花、威灵仙、细辛、蝼蛄、肉桂、生黄芪、炙甘草。之后随证加减。
2.中成药
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一日一次静滴。
根据症状辨证归纳分析,属中医积证范畴,治疗积证,气郁毒蕴型积致肝脏,肝脏失常于疏泄,毒邪不得化解、排解、加之外邪的入侵,互为搏结逐渐形成肿块,邪入营分,寒邪甚重,故用温营化凝、活血、发散、解毒而收效颇佳。
四、疼痛的防治方法有
防治
疼痛理论机制研究的每一进展,均给疼痛的防治实践带来新的策略和措施。任何减弱细纤维传入和(或)加强纤维传入的措施均有助于治疗或缓解疼痛。除用传统 局麻药封闭或阻断传入通路的细纤维活动外,推拿、按摩、热疗、电疗等物理疗法也可缓解疼痛。针灸和轻度电刺激神经等疗法,在疼痛特别是慢性痛治疗上已被广泛应用。药物治疗中,除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非麻醉性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和与*受体结合的麻醉性镇痛药(如*)等常用于止痛外,一些非固醇类抗炎药也已开始应用。参与下行抑制通路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某些多肽等的发现,也为疼痛控制提供了新的应用前景。基于心理因素在疼痛产生与防治上的影响,安慰剂、催眠、暗示、松弛训练和生物反馈等加强正性情绪活动等心理疗法,以及其他增强信心和减轻恐惧的任何药物或处理,均有助于缓解或减轻疼痛。甚至分娩的喜悦、注意的集中、激烈的战斗,以及某些特殊的仪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的感觉和痛苦。在一些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的永久性破坏或中断疼痛上行解剖通路的外科手术疗法,很难达到长时缓解疼痛的目的。
外科医生因而日益倾向于非损伤治疗,用仪器对内源性疼痛抑制系统的有关部位(如粗纤维在其中上行的脊髓后索)进行电刺激。这种刺激疗法可产生令人鼓舞的效果。 由于疼痛对身体健康具有防御和保护意义,并非一切疼痛都是严重疾病的后果,因此并非所有疼痛均须止痛。对于如果消除疼痛,疾病确诊便会产生疑问的病例,在确诊前不应轻率地使用镇痛药。为了解除长期迁延的慢性痛的痛苦,病人也宜首先建立战胜疼痛的信心,学会在疼痛和痛苦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正常生活乃至维持工作的艺术,必要时配合适当的休息和物理疗法。体表结构的浅表性疼痛,一般用非麻醉性止痛药即可缓解。躯体深部痛以及内脏痛常需使用成瘾性较弱的人工合成镇痛药,如哌替啶。晚期癌症所致的顽痛常不得不求助于止痛作用最强的*,此时不必顾及其成瘾性;必要时亦可采用止痛性外科手术。对于精神紧张或心理因素较强的疼痛患者,可应用镇静药和配合进行心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