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耳道胆脂瘤手术的方法
1.器械去除法
没有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胆脂瘤,可以用耵聍钩沿着外耳道的壁缓慢伸入胆脂瘤内侧将其钩出。由于在外耳道各壁中后上壁的敏感性较差,所以可先从后上壁夹取胆脂瘤。贴近鼓膜的胆脂瘤团块或不能合作的患儿均不宜采用此种方法,以免损伤外耳道及中耳其他重要结构。
2.外耳道冲洗法
胆脂瘤坚硬难以用器械法取出者,可先用3%~5%碳酸氢纳溶液或硼酸甘油等滴耳,每日3~4次,3日后用冲洗器将软化的胆脂瘤一次或分次冲洗干净。冲洗时注意:有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鼓膜穿孔者忌用;冲洗液应接近体温,过冷或者过热,都可能会引起迷路刺激症状,导致患者头晕;冲洗时方向必须斜对外耳道后上壁,如果直对鼓膜,可引起鼓膜损伤,直对异物,则有可能将其冲至外耳道深部而更难取出。合并感染者,应先抗炎治疗,可滴入3%硼酸甘油或4%酚甘油,每日数次,必要时口服或静脉用抗生素,3~4日待炎症控制后再取。但单纯的炎症控制很难彻底,根据经验最好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分次逐渐取出胆脂瘤。
3.全麻下内镜下或手术显微镜下取出法
对于感染严重、取出十分困难的患者可考虑用此法。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术后须随诊观察,若有残余或再生的胆脂瘤随时清理干净。
4.乳突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手术治疗
外耳道胆脂瘤侵入乳突和(或)中耳者应行乳突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手术治疗。手术原则为彻底清除胆脂瘤组织及破坏的死骨,扩大外耳道,恢复听力。彻底清理外耳道底是避免复发的关键。在局麻或全麻下,行耳内或耳后切口,于显微镜下行胆脂瘤取出术,同时根据不同的病变情况行耳甲腔成形术及鼓室成形术。术后换药至术腔完全上皮化。
二、耳道胆脂瘤有哪些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观点不一。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外耳道皮肤受到各种病变有关,如耳外伤、耵聍栓塞、异物、炎症、真菌感染、手术等的长期刺激,而使外耳道皮肤上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局部皮肤生发层中的基底细胞生长活跃、角化上皮细胞脱落异常增多,并且由于外耳道受到不良刺激产生慢性充血,导致狭窄,使得脱落物向外移行排除受阻,便堆积于外耳道内,形成团块。久之团块中心便会腐败、分解、变性,最终产生胆固醇结晶。此外也与局部的引流,湿度密切相关。
检查时可以见到外耳道内有灰白色或者黄色角蛋白碎屑、上皮样物堵塞,表面被多层鳞片状物包裹,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可伴有肉芽形成。较大的胆脂瘤清除后可以见到外耳道的骨质暴露,被破坏、吸收,外耳道骨段明显扩大,软骨段一般无明显改变。鼓膜一般是完整的,或充血,内陷,如果被胆脂瘤破坏,则会导致穿孔、萎缩和粘连。
三、耳道胆脂瘤有哪些表现
在疾病之初期,若无感染,由于胆脂瘤较小并无特殊不适症状。随着团块的不断堆积,胆脂瘤体积不断增加,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1.耳部闷堵感
当外耳道胆脂瘤体积增大堵塞外耳道时会出现耳部闷堵感。
2.听力下降
外耳道管径被阻塞2/3以上时,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有时当局部继发炎症时,导致外耳道皮肤肿胀,可致听力骤降,应与特发性突聋鉴别。
3.耳痛
外耳道胆脂瘤具有破坏性,常常继发感染,可出现剧烈的耳痛。
4.耳漏
如果继发感染可有耳部流脓,脓液具有特殊臭味,或带血的血性分泌物。
5.其他
巨大的外耳道胆脂瘤可破坏外耳道下、后壁,通过破坏处进而侵犯到乳突、鼓窦及上鼓室,广泛破坏乳突骨质,并发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也可侵犯面神经乳突段引起周围性面瘫、侵犯鼓索神经引起味觉障碍。胆脂瘤进一步增大,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颈侧脓肿、瘘管、眩晕及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症状。
四、耳道胆脂瘤的鉴别诊断
1.耵聍栓塞
是指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内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可导致耳闷胀感及听力轻度减退,遇水泡胀后引起外耳道炎后亦可疼痛难忍,容易与其混淆。但耵聍栓塞物中无上皮样结构,无骨质破坏。耵聍栓塞大多数患者在门诊即可取出,无严重后遗病变。
2.中耳胆脂瘤
当中耳胆脂瘤破坏至外耳道或形成的肉芽组织脱垂并阻塞外耳道,两者容易混淆。颞骨高分辨率CT显示骨性耳道骨质破坏和扩大以资鉴别。
3.慢性外耳道炎
由于耳道皮肤肥厚、脱屑,伴发急性炎症时,耳道肿胀狭窄,深部检查困难时容易与之混淆。仔细检查可发现鼓膜多正常,一般听力不受影响。颞骨CT外耳道无骨质破坏,中耳及乳突正常。
4.坏死性外耳道炎
起病较急,耳痛剧烈,有浆液、脓性、血性耳漏,有臭味,听力下降,下颌关节运动障碍。一般抗炎治疗无明显效果。常累及腮腺、下颌关节、乳突、颅底、脑神经和临近的大血管。如不能控制,最终因出血、脑膜炎、脑脓肿等危及患者生命。CT显示骨质破坏。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