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膜变性前有什么早期明显现象
脱离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在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病人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固定的云雾状阴影。如果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大急剧下降。如果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由于眼内液更多地通过色素上皮进入脉络膜致使眼压偏低。
视力障碍。由于视网膜脱离的部位和范围不同,视力障碍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也不同。患者在早期一般无自觉症状,随着视网膜脱离范围的扩大,才发觉视力下降。如果脱离波及视网膜黄斑部,还会伴有视物变形、变小症。
闪光感。由于视网膜受牵拉,所以患者感觉有闪光,多是向某方向注视时才出现。这可能是视网膜脱离的先兆。
飞蚊症。眼前有黑影飘动。黑影呈烟雾状、细点状、片状或不规则环形等,形状常变换,很似眼前有小虫飞舞。这是老年人和近视眼患者常有的症状,也是视网膜脱离的早期症状。
眼前幕状黑影遮挡。视网膜脱离相对应的视野内会出现幕状黑影遮挡,随视网膜脱离的扩大,黑影呈幕状逐渐扩大。
二、视网膜变性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
(1)格子样变性:格子样变性与视网膜脱离关系最为密切。由此产生网膜裂孔者占孔源性脱离眼的40%,约7%的正常眼存在格子样变性。多见于颞侧或颞上象限的赤道部与锯齿缘间,呈梭形或条状,长轴与锯齿缘平行,病灶内视网膜变薄,有许多白色线条,交错排列成网格状。这些线条实际上是已经闭塞或带有白鞘的末梢血管。病灶内有时可见色素团,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2)囊样变性:好发于黄斑部及颞下锯齿缘附近。边缘清楚,呈园形或类园形,暗红色。周边部病灶呈网状,为成簇而略显高起的小红点。黄斑囊样变性呈蜂窝状。
(3)霜样变性:大多发生于赤道部和锯齿缘附近,网膜表面可见到一些有细小白色或黄色颗粒复盖的区域,厚薄不均,如同复盖了一片白霜。此类变性可单独出现,也可和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同时出现。在赤道部融合成带状的称蜗牛迹样变性。
(4)铺路石样变性:好发于下方周边网膜。表现为有色素边缘的、淡黄色园形或类园形、境界清楚的多发性萎缩病灶。大大小小病灶列成一片呈铺路石样。病灶中央部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露出脉络膜大血管或白色巩膜。
(5)视网膜加压发白与不加压发白:将巩膜压陷后,眼底的隆起部变为不透明的灰白色,称为加压发白。病情进一步发展时,不加压也呈灰白色,称为不加压发白,其后缘有时形成一清晰的嵴。多见于上方周边网膜,被认为是玻璃体牵引的一个指征。
(6)干性视网膜纵向皱襞:皱襞自锯齿缘的齿缘间向赤道部方向伸展,是过度生长视网膜组织的折叠,皱襞后端受玻璃体牵引易发生裂孔。
三、视网膜变性的有效治疗方案
文献中有试用血管扩张剂、维生素A及B1、组织疗法、各种激素、中草药、针灸等方法,或可避免视功能迅速恶化。
检查视网膜色素变性和黄斑变性患者的视网膜发现,他们的视网膜叶黄素含量比正常人低得多,实验证明,通过补充叶黄素可以增加视网膜的色素密度。叶黄素除了可以保护视网膜免受光线和自由基的损害,还具有血管扩张的功能,打断血管狭窄进程,软化和扩张血管,改善眼底微循环。但是目前包括药物、手术在内的治疗手段对其均只有改善、缓解作用,叶黄素也不例外,在欧美,叶黄素是作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及黄斑变性的主要药物,其在该方面的治疗意义早已得到国际眼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美国霍普金斯眼科研究所在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过程中,发现乐盯中的叶黄素有助于改善因视网膜色素变性引发的夜盲,暗适应下降,视野缩小等症状。
四、视网膜变性与其他眼病不同之处在于
1、白点状视网膜变性
视力正常或稍减退,可有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眼底特点是在视网膜上布满大小一致的白点,这些白点多位于视网膜血管后深层,进展型EOG异常出现较早,ERG也可出现波幅降低直至消失,静止型有不同程度的夜盲,也可全无症状,EOG的阿登比值低于正常。
2、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有梅毒病史或临床表现,可有视物变形,玻璃体混浊,眼底可见色素的分布和形态不规则,且位于视网膜血管下,看不到骨细胞样色素形态,可见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病变轻者ERG多为正常,愈后较视网膜色素变性好。
3、结晶样视网膜变性
本病多在20~40岁发病,其眼底在较长时间里视神经乳头颜色正常。视网膜血管正常,病史长者动脉可变细,后极部网膜污灰色,散布着很多结晶样,闪辉的亮晶,愈近黄斑区越密集,视网膜色素为暗褐色和不规则形,晚期脉络膜血管绽露,呈硬化状,ERG早期正常,随病变的发展ERG振幅逐渐下降,直到不能记录到。EOG也可出现异常,部分患者有色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