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什么是旋耳疮 怎样治疗旋耳疮效果好

导读:胎毒未尽,上熏于耳 孕母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之品,酿湿生热,内结于胎儿,加之育母进食脂腻,婴幼儿脾胃娇弱,运化失职,湿毒浸淫,复感风热湿邪,上攻耳窍,发为本病。

一、旋耳疮是什么病

什么是旋耳疮 怎样治疗旋耳疮效果好

旋耳疮(eczemaofexternalear),中医病名,是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本病有急、慢性之分。急者多见于婴幼儿,因其黄水淋漓,浸淫成疮,故又名黄水疮、月蚀疮。有关本病的记载早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月食疮,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生,因名之为月食疮也。”

病因病机

1.胎毒未尽,上熏于耳 孕母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之品,酿湿生热,内结于胎儿,加之育母进食脂腻,婴幼儿脾胃娇弱,运化失职,湿毒浸淫,复感风热湿邪,上攻耳窍,发为本病。

2.风热湿邪,浸渍于耳 多因接触某些刺激物、邻近部位之湿疮蔓延至耳部,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而诱发,以致湿热邪毒积聚耳窍,引动肝经之邪火,循经上犯,风热湿邪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

3.血虚生风,化燥伤阴 病程日久,脾失健运,阴血耗伤,兼之余邪滞留,渗液淋漓不干,津液耗伤,导致血虚生风,风盛化燥,耳部肌肤失于滋润,以致耳部皮肤粗糙、脱屑、皲裂,缠绵难愈。

二、旋耳疮的辩证施治

 (一)内治法

1.肌肤湿热证证候:耳后皱襞部红斑、丘疹,瘙痒明显,伴面赤,口干,溺黄,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治则:清热祛湿。主方:柴胡栀子散加减。

2.胆经郁热证证候:皮损多形性,反复发作,伴口苦咽干,舌红少苔,脉弦。治则:清宣郁热。主方:清肝解郁汤加减。

 (二)外治法

1.急性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或蒲公英、野菊煎汤待冷后湿敷。流滋不多者,用三黄洗剂外搽,一日5~6回;或青黛散干扑,日用4~5次。糜烂、脓包、结痂时,用黄连油或青黛散麻油调搽,一日3次。

2.慢性青黛膏或皮脂膏外涂,伴有小腿青筋暴露者,另加用缠缚疗法。青黛膏加热烘疗法,每日一次。20%猫眼草膏合80%青黛膏,调匀外搽,每日2次;或黄柏霜合肤轻松膏调匀外擦。烟熏法熏疗患部,每日1~2次。干燥作痒者,可用10%明矾水温热外洗。

三、旋耳疮的诊断要点

什么是旋耳疮 怎样治疗旋耳疮效果好

 1.病史

可有外耳道流脓病史、家族过敏病史,或有接触某种物质等诱因或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等病史。

 2.临床症状

外耳道、耳廓及其周围皮肤瘙痒、灼热感、微痛、流黄色脂水。患儿可表现为拒乳哭闹,烦躁不安,夜间尤甚。

3.局部检查

外耳道口、耳甲腔、耳后沟,甚至整个耳廓皮肤等患处出现边界不清楚的片状红斑,随着病情发展,在红斑及周围形成丘疹,抓破后渗黄色脂水、结痂。或见外耳皮肤增厚、粗糙、脱屑、皲裂,甚则外耳道狭窄。部分可见皮肤红肿及疼痛,耳后臖核肿痛。

4.其他

有家族或既往敏史的患者可做特异性变应原检测,有助于确定致敏原。

旋耳疮多因脓耳之脓液浸渍,或邻近部位之黄水疮蔓延至耳部,也有接触某些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邪毒积聚,引动肝胆之热循经上犯,风热与湿邪蒸灼肌肤,故耳部皮肤红肿、灼热、瘙痒。湿盛者则有水泡,破后黄水淋漓。风盛则瘙痒不止,热盛则灼热疼痛。若病久血虚生风化燥,则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作痒。治疗上,若风热湿邪浸渍,宜疏风清热,除湿止痒;若血虚生风化燥,则宜养血熄风润燥。

四、旋耳疮的处方药

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12克,防风12克,牡丹皮15克,通草15克,泽泻15克,革薜15克,赤茯苓15克,生薏苡仁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脂水淋漓者,加滑石15克、黄芩15克。灼热疼痛者,加龙胆草15克、栀子12克。痒甚者,加白蒺藜15克、蝉蜕10克。

2.主方地黄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牡丹皮15克,红花10克,白蒺藜15克,僵蚕1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瘙痒难忍者,加蝉蜕10克、地肤子12克、地龙干12克。

3.中成药乌蛇止痒丸,口服,每次2.5克,每日3次。

(1)防风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服成人l/3~1/2量。

(2)五花茶冲剂,口服,茶剂成人每次l-2块,冲剂成人每次10克。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