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侧腹股沟斜疝预后怎样
小儿腹股沟疝治愈后病儿的生长发育均不受影响,术后出现睾丸萎缩的发生率文献记载为2.3%~15%,疝复发率为1.1%~2.2%。成人腹股沟斜疝手术后大多愈后好,但有4%~10%的复发。
老年病人术后最需控制的是疼痛心力衰竭及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对老年病人术后威胁最大,这不仅易引起疝的复发,而且可导致死亡。预防重于治疗故对老年病人术后应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或半坐体位那种害怕术后疝复发而采取平卧体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选择适宜的抗生素加强深呼吸锻炼及拍背排痰,适当保暖等,可协助老年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
预防:
1.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1)戒烟:吸烟不仅可引起慢性咳嗽,导致腹内压升高,而且可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促进腹肌退行性变,是老年腹股沟疝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因此老年人最好不吸烟或减少吸烟量。
(2)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是导致腹压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故保持大便通畅是预防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老年人应多食蔬菜、水果,定量饮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等。
2.积极预防和治疗促使腹内压增高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前列腺肥大等。
二、成人腹股沟斜疝的原因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indirectinguinalhernia)。约占腹股沟疝的90%,是最常见的腹外疝。与小儿腹股沟斜疝不同,成人腹股沟斜疝(adultinguinalhernia)是在腹膜鞘状突已经完全闭塞以后,因内环部薄弱而形成斜疝,疝囊进入腹股沟管是通过其后壁上的薄弱点而不是在精索之内,是后天获得性疝,故亦称后天性腹股沟斜疝成人腹股沟斜疝有时不易与直疝鉴别,特别是在一些病史较长、疝孔较大的情况。
病因
1.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陷。
2.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本病也起着重要作用。
腹横筋膜和腹横肌的收缩可把凹间韧带牵向上外方,而在腹内斜肌深面关闭了腹股沟深环。如腹横筋膜和腹横肌发育不全,这一保护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容易发生疝。
3.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因此也有类似的腹膜突起并降入大阴唇,如未闭锁亦可形成斜疝。
4.此外,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管生理掩闭机制缺陷亦是腹股沟斜疝的重要病因之一。
三、成人腹股沟斜疝的症状表现
1.腹股沟部肿块: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早期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丰满,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安静和平卧休息时自动回纳或用手按摩后消失。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偶感局部胀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脐周隐痛。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易复性疝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难复性斜疝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临床上常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轻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小;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发展成为绞窄性疝。肠管壁疝(Richter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四、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
腹股沟斜疝的手术原则主要是:疝囊高位结扎及加强,修补腹股沟管壁。应区别是可复性、难复性嵌顿性和绞窄性腹股沟斜疝,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制定出不同治疗方案。
1.疝囊高位结扎术:高位结扎是指在疝囊颈部以上结扎,切除近端疝囊远端疝囊根据疝囊大小可切除或留在原位。成人仅适用于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的病例。高位结扎的目的,在于消灭残留的腹膜鞘突,恢复腹膜腔在腹股沟区域的正常状态。
操作方法:切开疝囊,检查并回纳内容物,再剥离疝囊至疝囊颈,内荷包缝扎,并缝吊固定于腹肌斜肌深面。
有人行高位疝囊结扎时并不切开疝囊。Irving则采用不切除疝囊将其内翻送入腹腔外缝合结扎的方法。Potts在结扎前捻转疝囊以达高位结扎目的。还有报道需切开精索内筋膜,向中枢分离达到腹膜前脂肪水平,或可确认内环和腹壁下动脉水平才达到高位结扎的目的,但要有一定的经验和熟练程度才能做到。一般说来,不论“内荷包”“外荷包”或其他处理方式,只要结扎线切断后残端能回缩到腹横肌深面而不再显露于手术野即可。用结扎线穿过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并予固定的方法不妥,这不仅日后肌纤维易撕裂,而且影响这些肌肉运动而失去部分掩闭功能。
2.腹股沟管壁的修补:腹股沟管壁的修补实际上是利用不同的邻近组织来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缺损,即腹壁薄弱处,以及缝闭腹股沟管封闭斜疝的突出通道。由于利用邻近组织和修补方法的不同,衍生出繁多的术式,并以术式创始者的姓名而命名。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术式有四种。
1)Ferguson法:疝囊高位结扎后,在精索浅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以增强腹股沟管前壁,消灭上述两者之间的薄弱区。此法适用较小和腹横腱膜弓无明显缺损、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斜疝。
2)Bassini法: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精索被移位到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适用于成人和腹股沟管后壁强度减弱较大的斜疝。判断腹股沟管后壁、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的强度,可于术中用手指伸入内环到其内侧的腹壁向体表方向顶出以体会其强度。该术式目前较常采用。
3)Halsted法:将精索游离提起,于其深面将腹内斜肌下缘、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再将腹外斜肌腱膜上下两叶在精索的深面对合或重叠缝合,精索被移位到皮下。与Bassini相比,此法增强了腹股沟管的后壁,但精索在皮下,可能影响其和睾丸的发育故不适用于青少年,多用于老年人和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
4)McVay法:于腹股沟管后壁在腹股沟韧带上缘将腹横筋膜切开,将其上切缘连同腹横腱膜弓和联合腱在精索后方与耻骨梳韧带缝合,修补缝合部位深至耻骨上支,除增强腹股沟管后壁外,尚转变了腹内压力的传播方向加强了腹股沟三角和间接封闭股环。适用于巨大斜疝和直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