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新生儿出血症的方法
1、维生素K1
一旦怀疑本病,应立即给维生素K1治疗,治疗量为每次1~5mg缓慢静脉注射(1mg/min),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面色潮红、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及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静脉注射奏效最快,一般在注射后4h内凝血酶原时间即可趋于正常。应避免采用肌内注射,因易引起注射部位大量出血。也可采用皮下注射,药物能被较快吸收,注射后可采用压迫止血。
2、输新鲜血
出血量较多的患儿,会导致急性失血性贫血和失血性休克,应立即给生理盐水纠正休克,同时根据患儿血红蛋白水平,给予输血,每次输新鲜血10~20ml/kg。轻者可输库存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早产儿肝功能不成熟,肝脏不能合成凝血因子,虽用维生素K1治疗,常不能迅速奏效,最好同时输新鲜血治疗。
3、禁食
对消化道出血者,要暂时禁食,从肠道外补充营养。
4、其他
脐部出血要做好包扎。穿刺部位出血要压迫止血。
二、新生儿出血症的病因是什么
本病主要是因为维生素K缺乏所致。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有:
(1)由于孕母体内维生素K不易通过胎盘,故血中维生素K水平和肝内储存都较低。
(2)由于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很少,远低于配方奶喂养儿,因此母乳喂养儿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
(3)维生素K的合成需要肠道细菌的参与,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细菌很少,因此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
(4)慢性腹泻或因为其他疾病口服抗生素的新生儿由于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而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
(5)新生儿有肝胆疾病时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6)母亲产前用过苯妥英钠、*、双香豆素、利福平、异烟肼等可影响维生素K代谢。
维生素K缺乏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不能羧化,不能羧化的上述凝血因子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因此导致出血。
三、新生儿出血症有什么临床表现
本病分为早发型、经典型和迟发型三型,迟发型也叫晚发型。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早发型:出血常常发生在出生24小时之内,出血可轻可重,轻者仅仅表现为皮肤少量出血点、脐带残端渗血、头颅血肿,而严重者可有大量胃肠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或大便中有鲜血;还可有严重的颅内出血、胸腔或腹腔出血。其发生与母亲分娩前用过影响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有关。但是严重的新生儿出血临床罕见。
2.经典型:出血发生在生后1~7天,多数在生后第2~3天发病。可表现为脐带残端渗血、胃肠道出血。胃肠道出血时表现为呕血或者大便中带血;也可以有皮肤受压处、穿刺部位的出血、阴道出血、鼻出血和肺出血。多数患儿出血不多,可自行停止。但是也有少数患儿出血严重,可有皮肤大片瘀斑和血肿,胃肠道或脐残端大量出血、肾上腺皮质出血而引起休克。颅内出血多发生在早产儿,严重者导致死亡,存活者可以遗留脑积水等后遗症。本型的发生与单纯母乳喂养、肠道菌群紊乱、肝脏发育不全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有关。
3.迟发型:(晚发型)是指发生在出生8天后的新生儿出血。多发生在生后2周至2个月,多以突发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颅内出血可以是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出血,临床上表现为惊厥,俗称抽风,伴有呕吐、前囟门隆起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还可伴有其他部位出血,例如皮肤、注射部位、胃肠道和粘膜下出血。颅内出血量常常较大,压迫周围神经导致脑细胞坏死或导致脑积水。出血严重者常常导致死亡,存活者也常常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例如发育落后、运动功能障碍、脑瘫和癫痫等,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这种病人主要发生在单纯母乳喂养并且出生后没有补充过维生素K的婴儿。也可以继发于有肝胆疾病、慢性腹泻和长期应用抗生素的婴儿。
四、新生儿出血症的预后及预防
预后
与出血部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一般预后良好,多于生后10天内止血,不再复发。出血过多,治疗延误者可导致死亡,颅内出血者预后差,重者死亡,幸存者常留后遗症。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大部分的人都喜欢晚睡,这种新生儿出血症,必须早睡早起,锻炼身体。而且不要躺在床上就会拿手机玩,其实我们应该要小心,长时间的玩手机会对身体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需要我们引起注意。
疾病预防
既然新生儿出血症可以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那么如何避免本病的发生呢?其实本病的预防并不难,新生儿需要在出生时和生后3个月内补充维生素K1,这样就可以完全杜绝发生新生儿出血症。具体给药方法是在出生时肌肉注射维生素K11mg或者口服维生素K12mg一次,然后每隔10天同样剂量口服一次直至3个月。如果是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建议乳母口服维生素K1(5mg/天)以增加乳汁中维生素K1含量。也有研究在分娩前给予孕妇口服维生素K1可以提高脐血中维生素K1的水平,可以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1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