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贫血 > 贫血常识

贫血药铁含量的测定方法 服用贫血药时怎样护理

导读: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由铁缺乏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贫血药铁含量的测定方法

“比色法测定抗贫血药物中铁的含量”是物质含量的测定实验,实验中采用目视比色法,主要是通过眼睛观察和比较来进行定量测定。实验中所用到的某些抗贫血药物里含有铁元素,如硫酸亚铁、葡萄糖亚铁等。

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称为贫血。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由铁缺乏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贫血的药物为抗贫血药,根据病因可分为抗缺铁性贫血药物、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药物和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抗贫血药主要有铁剂、叶酸类、维生素B12、红细胞生成素等类。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补充铁剂。国外临床使用较多的是蔗糖铁和葡萄糖酸铁钠,国内常用的抗缺铁性贫血的补铁剂有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复方多糖铁、蔗糖铁等。其中,琥珀酸亚铁为矿物质类非处方药药品。

二、服用贫血药时怎样护理

贫血药铁含量的测定方法 服用贫血药时怎样护理

不断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缺铁性贫血给以铁剂,4—7天应见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加,1周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开始增加,1月内血红蛋白应升高2g/L以上。巨幼红细胞贫血,经叶酸或B12治疗,2周内巨幼红细胞消失,网织红细胞增加,血红蛋白上升。

铁剂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口服制剂主要为消化道刺激症状。不论口服及注射过量,均会出现严重毒性反应。注射铁剂必须正确计算剂量。儿童误服硫酸低铁1g,可引起致死性毒性,抢救措施是以磷酸或碳酸盐洗胃,并注入特殊解毒剂去铁敏以结合残存铁剂。如血浆铁在500ug/ml以上,可以去铁敏肌注或静滴,开始1g,以后0.5g/次,每4小时1次,2次后每4—12小时1次,不超过6g/日。静滴以15mg/kg·h速度计。

红细胞生成素可升高血压,应经常测定血压,必要时用降压药,如血压不能控制,应减量。对已有高血压者(肾性高血压),用药前必须使血压降至正常。

三、如何服用贫血药

1.给药前评估

1)治疗目的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的治疗作用在于补充体内不足。缺什么,补什么,否则无效。因此,用药前必须明确诊断。缺铁性贫血应用铁剂,巨幼红细胞贫血应用叶酸、维生素B12,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治疗目的在于恢复正常血象。

2)基本资料明确贫血原因,包括饮食习惯、慢性失血、吸收障碍等。治疗前应明确病人贫血程度,包括唇、指甲颜色、心率、呼吸以及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骨髓内含铁血黄素等实验室资料。以便对疗效作出及时判断。

3)识别高危险病人消化性溃疡、节段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慎用口服铁剂。右旋糖酐铁注射前应询问过敏史。恶性贫血应用叶酸可使神经症状加重。未控制的高血压病人禁用红细胞生成素。

2.给药硫酸低铁口服给药,枸橼酸铁胺糖浆适合儿童口服,应以吸管吸抽,以免牙齿染黄。右旋糖酐铁深部肌肉或静脉给药,叶酸可口服、肌注,维生素B12可口服、肌注。红细胞生成素供皮下注射或静注,开始以50-100μ/kg,3次/周,如透析病人用静注,非透析病人可用皮下注射或静注,当红细胞压积达30-33%时,改用维持量,透析病人75μ/kg,3次/周,非透析病人75—100μ/kg,1次/周。

抗贫血药物虽然疗效出现较快,但要使贫血各项指标达到正常,并使体内铁剂达到正常含量常需给药数月。因而减轻不良反应,鼓励病人坚持用药十分重要。

四、抗贫血药类型

贫血药铁含量的测定方法 服用贫血药时怎样护理

1.抗缺铁性贫血药物

抗缺铁性贫血药物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药物,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症,铁是红细胞成熟阶段合成血红素必不可少的物质。吸收到骨髓的铁,吸附在有核红细胞膜上并进入细胞内的线粒体,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结合,形成血红蛋白,因此,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2.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药物

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细胞合成DNA过程中的重要辅酶,当二者缺乏时,导致DNA合成障碍,使原红和幼红细胞生长及分裂停滞不前,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根据缺乏的物质不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药物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这类贫血主要是指妊娠期、婴儿期对叶酸的需求量增加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叶酸缺乏为主。这类贫血以补充叶酸为主,在口服叶酸的同时,嘱病人多食用含叶酸丰富的食物。对吸收不良的患者还须肌肉注射甲酰四氢叶酸,直至贫血和病因被纠正。

恶性贫血: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导致的贫血为恶性贫血,对于这类贫血,单用叶酸治疗是禁忌的,因为,单用叶酸仅能纠正异常血象,而不能改善神经损害症状,故治疗时应以维生素B12为主,叶酸为辅。除了维生素B12针,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和同类物也可用于治疗贫血,临床上常用的为甲钴胺和腺苷钴胺。甲钴胺别名钴宾酸胺、甲基-钴胺酞胺。甲钴胺是存在于血液、脊髓液中的辅酶维生素。甲钴胺药物制剂属于维生素B12的第四代产品,甲钴胺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能。通过甲基转换反应可促进核酸-蛋白-脂质代谢,广泛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和缺乏维生素B12而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各种外周(末梢)性神经代谢机能障碍症。2001年日本卫材制药株式会社的甲钴胺进入我国市场,以商品名“弥可保”上市。甲钴胺是抗贫血市场中的主要品种,已进入医院许多科室,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腺苷钴胺属于维生素类药物,为氰钴型维生素B12的同类物。是体内维生素B12的两种活性辅酶形式之一,在细胞生长增殖和维持神经髓鞘完整性起到了决定作用。腺苷钴胺药物活性强,与机体组织细胞有较强的亲和力,排泄较慢,可直接吸收利用。临床主要适用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妊娠期贫血,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根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麻痹。也可用于营养性疾患以及放射线和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辅助治疗。

药物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对抗剂如甲氨蝶呤、乙胺嘧啶和甲氧苄啶等都可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导致叶酸的利用障碍而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于这类贫血,由于二氢叶酸还原酶被抑制,直接应用叶酸无效,须使用亚叶酸钙、甲酰四氢亚叶酸钙治疗。亚叶酸钙、甲酰四氢亚叶酸钙进入体内后转变为四氢叶酸,从而能有效地对抗上述药物的作用。

3.促红细胞生长素

肾衰竭、癌症和免疫疾病等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贫血。这类患者贫血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输血、补铁和红细胞生成刺激剂药物治疗。红细胞的生成过程主要发生于骨髓,受到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1989年第一个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制剂Epogen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癌症及骨髓衰竭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这类药物的应用减少了贫血患者的输血次数,但第一代促红细胞生长素制剂的体内消除半衰期较短,需要频繁给药,开发具有更长体内消除半衰期的制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