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淋巴癌会持续发烧吗 怎么治疗淋巴癌

导读:那些被诊断为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经正规抗结核和抗炎治疗效果不好或病情经常有反复的患者要警惕淋巴瘤误诊。

一、淋巴癌会持续发烧吗

淋巴癌会持续发烧吗 怎么治疗淋巴癌

淋巴瘤有一些早期“信号”,特别需要我们注意和重视。

淋巴结肿大就是淋巴瘤的早期“信号”之一。肿大的淋巴结多在身体浅表部位,如耳朵下面、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尤其是成串出现的更为典型。那些被诊断为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经正规抗结核和抗炎治疗效果不好或病情经常有反复的患者要警惕淋巴瘤误诊。

此外,连续或反复发烧两周者也应注意,因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典型症状就是发热、盗汗、咳嗽、呼吸急促、皮肤瘙痒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这类症状很容易造成淋巴瘤被误诊误治。因此一个月内如果出现两次以上发烧、出汗、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而且发烧时测体温多在38℃以上,首先就应考虑排查淋巴瘤。

排查的重点是:有无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做胸部CT检查,B超检查肝脾有无肿大或肿块,还要检查血常规。

二、淋巴癌的治疗方法解析

1、免疫治疗

对恶性淋巴瘤,免疫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2、自体骨髓移植

对50岁以下患者,能耐受大剂量放、化疗的联合治疗,结合异基因或自体骨髓移植,可望取得较长缓解期和无病存活期。

3、手术治疗

在结内恶性淋巴瘤患者,手术主要用于活检行病理或用于分期性剖腹探查术。对于原发于脑、脊髓、眼眶、唾液腺、甲状腺、肺、肝、脾等处的结外恶性淋巴瘤常先作手术切除,再辅以放疗和/或化疗。

此外专家提醒,原发于肾脏、膀胱、睾丸、卵巢、子宫、皮肤、乳腺等处的恶性淋巴瘤宜早期手术切除,术后再辅以化疗和/或放疗。

4、放射治疗

(1)霍奇金病:放疗效果较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肉瘤为佳,照射方法以“斗篷式”或倒“Y”式照射野应用较多。一般4周内给予组织量约4000cGy,治疗时重要器官给予保护,皮肤反应轻,可出现骨髓抑制。

(2)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肉瘤及网状细胞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对放疗也敏感,但复发率高。所以仅低度恶性组中临床I、II期及中度恶性组病理I期可单独使用放疗扩大野或仅用累及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原发病灶如在扁桃体、鼻咽部或原发于骨骼的组织细胞型,局部放疗后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长期缓解。

三、淋巴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淋巴癌会持续发烧吗 怎么治疗淋巴癌

血常规检查:早期或初诊的淋巴癌患者其血象大多正常,但疾病进展、骨髓受累、脾功能亢进、以及多次化疗和放疗后,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均可出现三系减少。

骨髓检查:淋巴癌诊断时骨髓受侵率可高达百分之三十,而且不同组织学亚型和不同临床分期各不一致,恶性程度高或晚期淋巴癌患者更易合并骨髓受累。受侵犯的骨髓细胞具有核扭曲和核分裂明显的特点。由于在淋巴癌骨髓受侵方式中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患者为局灶性受累,百分之三十为弥漫性和间质性受侵。因此,多部位穿刺和活检可望提高检查阳性率。

影像学检查:X射线对恶性淋巴癌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常规的X射线检查包括胸部后前位及侧位片,必要时辅以体层摄影,目的是为了观察肺门、纵隔、气管隆突下淋巴结,同时也观察肺内有无受侵。CT、磁共振、彩超检查对发现纵隔、腹膜后以及其他隐匿部位的病变有很大帮助。

组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或其他受累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淋巴癌和病理类型的主要依据,恶性淋巴癌一般均需由病理检查来证实。淋巴结的光学显微镜检查不但要观察细胞的形态,而且需要观察整个淋巴结的结构和间质细胞反应,所以最好采取完整的淋巴结送检,尽可能不要取部分淋巴结。

四、淋巴癌术后如何护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对预防淋巴癌十分重要。

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2、特殊检查,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血小板计数、血沉率等。

淋巴肿瘤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血化学检查,包括尿素氮、非蛋白氮、肌酐、硷性磷酸酶、总蛋白与白蛋白、球蛋白、转氨酶及转肽酶等测定。这也是淋巴癌的诊断方法。

临床淋巴癌的诊断首先需要明确淋巴癌的病理特点,要同其他疾病区分开,如慢性淋巴结炎、巨大淋巴结增生、淋巴结结核、结节病、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等。以往病史,特别要注意发热的出现和持续时间、盗汗、过去6个月内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超过百分之十。结合这些临床资料再进一步利用各种检查手段进行确诊。

3、注意缓解压力

日常生活中压力过大或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可引起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可见过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学会缓解和释放压力,懂得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