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前大肠痉挛有什么表现
月经来潮前偶有肠痉挛性疼痛,可有恶心呕吐;临近经期可出现腹泻。
其反复发作的腹痛,可迁延数日,腹痛的程度轻重也各不相同,严重者可以出现就地翻滚。典型病例由于结肠的肝曲或脾其腹痛部位往往以脐周为主,也就是说,出现痉挛的部位是在小肠。近端的大肠出现痉挛时,其疼痛处为右下腹;
当远端的大肠出现痉挛时,左下腹发生疼痛;如果患儿在大便之前出现腹痛,那么可能是降结肠或乙状结肠发生痉挛。少数年龄较大的儿童,其绞痛可能出现于肋部,并且多见于一侧,这是由于结肠的肝曲或脾曲发生痉挛。
年岁较小者,也可能出现剑突下的腹部区域绞痛,这是由于胃发生痉挛。严格说来,这不是肠痉挛,而是胃痉挛,但因其发生的机理相似,故推拿治疗也有效果。
二、引起肠痉挛的诱因
引起肠痉挛的原因比较复杂。内在因素是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对肠管运动功能的调节不够稳定,使得迷走神经兴奋性占优势,引起肠蠕动增强甚至痉挛,从而导致肠痉挛发作。但内在因素总在诱因作用下而引发,常见的诱因包括以下6个方面:
①对某些食物过敏,特别是一些大分子的蛋白质食物如牛奶、鸡蛋,豆类,由于过敏介质的作用而致肠痉挛发生。
②吃生冷食物过多,进食过快或者暴饮暴食均可刺激肠蠕动增强而诱发肠痉挛。
③食用不洁食物、过分油腻食物,引起消化不良或肠蠕动调节功能紊乱,可成为肠痉挛的诱因之一。
④食入纤维素食物不足和排便习惯不良,引起便秘。便秘时硬结的粪块可刺激肠壁,反射性引起肠痉挛。
⑤摄入不洁食物引起寄生虫感染,而寄生虫生成的毒素形成的机械性刺激也可诱发肠痉挛。
⑥腹部受凉可使肠蠕动增强,加之消化不良也易发生肠痉挛。
三、哪些疾病易与肠痉挛混淆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阵阵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在小婴儿,可从哭吵的程度和强度来了解是否存在肠痉挛。临床上肠痉挛的症状和一些病症类似,需要特别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肠套叠:
是婴幼儿应首先鉴别的疾病好发于~个月的肥胖男婴全年可发病春季为高峰期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腊肠样包块及果酱样(血)便阵发性哭闹为套叠的肠管痉挛所致其程度往往比单纯的肠痉挛重而且规律性更强呕吐几乎发生于每一例肠套叠单纯肠痉挛则较少见大多数患儿可触及腹部腊肠样包块一般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部位其中半数位于右上腹包块比单纯肠痉挛时触及的肠管粗大有一定弹性并有触痛发病超过小时则代表可能排出果酱样便气或钡灌肠可证实临床诊断(除少见的小肠套叠)并可通过增加灌肠压力试行肠套叠复位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多发于小儿,但婴幼儿期也并非不能发生。阑尾炎的典型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病初期患儿常自述为中腹或上腹部痛,也有的不能确定腹痛部位,此时可与肠痉挛相混淆,数小时后腹痛多固定于右下腹腹痛。阑尾炎在一段时期可以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为主,也应与肠痉挛鉴别鉴别。
四、小儿肠痉挛的中医疗法
小儿肠痉挛腹痛属中医的“肠气病”、“肠痛”、“盘肠气”范畴。由于气候变化,护理不当,使小儿脐腹部为风冷寒气侵袭,寒主收引,寒邪凝结肠间则气滞,阻止经络不通,气血壅阻不行,则突发腹部剧烈绞痛;又因小儿为稚阳稚阴之体,脾常不足,如乳食不节、暴食过度,壅滞肠中致中焦气机受阻,郁而不通,升降失职,传导失司而发为本病。
患儿由家长抱好,并将所选穴位处充分暴露,术者用拇指指腹(要求一按一放、动作和缓、力度轻柔)分别于患儿足三里、承山穴处按压,每穴5分钟。接着术者将掌心放于患儿神阙穴施加一定的压力,以神阙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按揉100次左右,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100次左右,要求动作和缓,力度适中,按摩的时候手掌带动脐周围的皮下组织,达到腹部微有热感、无明显不适为宜,按摩范围可以由神阙穴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疏风化湿的作用。承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按压之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肠痉挛。神阙穴位居脐中,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是神气聚集的场所,不仅是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反应点”,也是接受刺激并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的“刺激点”。在按压足三里、承山起到调肠消食、理气行滞功效基础上,再于神阙穴处顺时针及逆时针按摩善后,三穴位相配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患儿解除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