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癣的相关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脚趾间起水疱、脱皮或皮肤发白湿软,也可出现糜烂或皮肤增厚、粗糙、开裂,并可蔓延至足跖及边缘,剧痒。可伴局部化脓、红肿、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甚至形成小腿丹毒及蜂窝组织炎等继发感染。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鹅掌风)。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水疱型
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2.糜烂型
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
3.鳞屑角化型
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二、脚癣治疗
1.趾间有糜烂、渗液者
不可以外用刺激性强的药,最好先使创面收敛干燥再用药。可以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然后外用油剂或粉剂,待皮肤干燥后改用盐酸特比萘芬等霜剂或软膏。
2.如果皮肤角化增厚严重,抗真菌药物很难渗透吸收
可以先用10%水杨酸软膏或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后局部涂油膏,然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外缠绷带,24~48小时后除去,然后再用抗真菌药。
3.足部起小水疱,未破溃者
可以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然后选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霜剂。
4.足癣合并细菌感染,原则上应先局部抗细菌感染
可以用呋喃西林溶液或1:2000黄连素溶液湿敷,严重感染者,可以口服抗生素,如头孢氨苄胶囊、红霉素等。
5.全身治疗
对于顽固的足癣,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口服药。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4]。这些口服药物效果好,但应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副反应,肝功能不良者忌用。
6.要坚持用药
足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彻底去除。因此,足癣的症状缓解后,仍需坚持用药,皮肤的代谢周期为28天左右,用药时间一定要坚持四周以上。最好进行真菌检查及培养,连续三星期都是阴性才算治愈。
三、脚癣预防
要注意保持脚部的清洁和干燥,尽量防止脚出汗,可选择穿纯棉袜子,或在脚趾之间放置草纸吸水,另外,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不要与他人共用日常洗浴物品,家庭成员之间的拖鞋、擦脚布和浴巾、浴盆等不要混用。在旅行或者出差住宾馆时,尽量不要使用公用的毛巾、浴巾、拖鞋,进入浴池或游泳池时,尽量避免赤脚在污水中行走。
鞋柜要注意经常清洁、消毒,鞋柜如果不经常通风,也容易导致真菌、霉菌大量繁殖,即使在外出时也不要与他人共用鞋柜。
尽量少光顾足疗、足浴店,很多足疗、足浴店的清洁、消毒措施并不严谨,他们使用的毛巾、脚盆等用品上往往附着着许多致病霉菌。
不要滥用药物,经常服用抗生素药物,会使自身免疫力下降,从而使得抵御霉菌的抵抗力随之下降。
要注意保持平衡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过度兴奋和激动都容易诱发脚部出汗,从而加重脚气症状。
四、脚气传染的途径
脚气间接接触传播:由于穿着和使用脚气患者的鞋袜或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或在浴室中使用公共毛巾、拖鞋等而接触脚气患者脱落于其上的、带有脚气真菌的表皮而感染的都属于间接传染.虽然,脚气间接传染较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低,但因为脚气真菌的生命力极强,繁殖又快,这种传染方式亦不容忽视.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脚气预防感染有重要意义.
脚气的直接传播:长期密切接触是脚气传染的主要方式,特别是接触未经治疗的脚气患者.脚气真菌菌主要侵犯皮肤角质层,由于搔抓或轻微外伤而导致感染.并且会因搔抓而使感染播散到足部以外的其他部位,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脚气.
真菌感染:常见的真菌有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等,这些病菌生命力非常顽强,难以杀灭,常常侵犯到人的脚部皮肤和指甲中去。
不良的卫生习惯:由于脚部经常会出汗,而汗液附着在皮肤上给真菌提供了繁衍的温床。有些人自己很注意卫生,但有时不注意,与他人公用鞋袜、毛巾、浴盆等物,这样也会被传染上。
病从鞋入:很多人入室会把鞋脱在门外或放在鞋架上,鞋架如果不卫生,或者周围空气中存在真菌或者谁不注意鞋底踩到鞋上,真菌都会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