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甲型流感病毒的治疗 预防甲型流感病毒

导读:甲型流感病毒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充分休息,多喝水,密切观察病情,根据发烧情况适当给予退烧治疗。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人,给予抗病毒治疗。开始给药时间不要太长,循序渐

一、甲型流感病毒治疗方法

甲型流感病毒的治疗 预防甲型流感病毒

一般治疗:充分休息,多喝水,密切观察病情,根据发烧情况适当给予退烧治疗。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人,给予抗病毒治疗。开始给药时间不要太长,循序渐进。若孕妇患甲型流感,一定要得到医生同意再用药治疗,否则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饮食治疗:对于患病的人来说,调整饮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饮食不节,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同时,也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建议在治疗期间多喝流质食物,不要喝茶,喝咖啡,不要吃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也不要吃油腻的食物。

其他治疗:如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应给予支持治疗。若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应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若合并休克,应给予抗休克治疗。

 甲型流感病毒处方;

2、清解合剂

主要功能:清解宣透。

药物组成:银花15g,贯众15g,白僵蚕10g,苏叶6g,牛蒡子10g。

煎服法:水煎2次兑匀,l日2次,口服,每日1剂,连续服用3-5天。

适用人群:一般健康人群中体质健壮、易上火或大便干者。

3、扶正合剂

主要功能:扶正固本。

药物组成:黄芪20g,白术10g,防风6g,银花15g,连翘15g。

煎服法:水煎2次兑匀,1日2次,口服,每日1剂,连续服用3-5天。

适用人群:一般健康人群中老幼体弱、易感冒或大便稀溏者。

二、怎么预防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治疗 预防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H1N1)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与人和动物有关的呼吸道疾病。在此之前,这也是猪流感。最明显的特征是发烧,体温较高,可能会出现超过39.5度。同时,会出现一些头晕和四肢无力的症状。身体素质差的人很容易感染病毒。一旦感染了这种病毒,它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而且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预防。与普通流感病毒不同,H1N1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传染给人类,并传播给动物。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预防。

首先,要养成定期洗手的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为了保持你的睡眠质量,并经常喝更多的水,以保持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如果你出门,及时洗脸并清除脸上的灰尘。

其次,保持房间内的空气流通,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不要去很多地方。如果你必须出门,你必须戴上口罩以保持口腔清洁。还要注意一些牲畜。尽量不要养一只狗,一只猫的宠物。而对于一些肉类食品,它应该长时间加热,以使H1N1病毒完全死亡。

最后,可以吃维生素食物,以增强你的抵抗力。你应该总是免除一些药物治疗感冒。一旦出现感冒,流鼻涕等症状,立即吃药,看医生,不要上班或上学,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此外,在家中使用酒精消毒日用品。

三、甲型流感症状

甲型流感病毒的治疗 预防甲型流感病毒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甲型流感早期症状与感冒非常相似。疾病潜伏一到三天后,患者就会出现高热、咽干、咳嗽、头痛等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四肢疲乏、眼睛发红的症状。病情轻重视个人情况而不同,有继发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若不及时治疗,有生命危险。

在已发现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病例中,13岁以下的儿童占比高。因为儿童属于甲型流感的高发人群,若不注意,就有感染的风险。此外,老年人也易感染病毒,还有医院的医护人员。

如果感染病毒,出现流感症状,要与感冒鉴别开。流感与感冒不同之处在于感冒不会流行,没有传染性,是普通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由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为主,起病急,早期症状有咽干、喷嚏、鼻塞、流涕等,一周内可痊愈,病情较轻,而甲型流感由甲型病毒引起,传染性强,症状为发热、畏寒、全身不适等,发热会持续3-5天,轻者3日内痊愈,重者要两周,甚至一个月。

四、甲型流感的病因

甲型流感病毒的治疗 预防甲型流感病毒

1.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4.高危人群

(1)妊娠期妇女。

(2)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3)肥胖者体重系数≥40危险度高,体重系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

(4)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5)年龄≥65岁的老年人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