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蹄疫的解释
口蹄疫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它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达70多种。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
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目前,有三分之二的OIE成员国流行FMD,时刻威胁着无FMD国家和地区的家畜安全和畜产品贸易。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最小颗粒直径为7—8纳米。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cA、O、C、南非1、南非2、南非3
和亚洲1型,以及65个以上亚型。O型口蹄疫为全世界流行最广的一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云南保山型)。据观察,一个地区的牛群经过有效的口蹄疫疫苗注射之后,1—2月内又会流行,这往往怀疑是另一型或亚型病毒所致。这是因为该病毒易发生变异。
二、口蹄疫的表现
该病潜伏期1—7天,平均2—4天病牛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体温可升高到40一41℃。发病1—2天后,病牛齿龈、舌面、唇内面可见到蚕豆到核桃大的水疱,涎液增多并呈白色泡沫状挂于嘴边。采食及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溃疡,这时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也会很快破溃,然后逐渐愈合。
有时在乳头皮肤上也可见到水疱。本病一般呈良性经过,经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若蹄部有病变则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1%--2%,该病型叫良性口蹄疫。有些病牛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全身衰弱、肌肉发抖,心跳加快、节律不齐,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往往因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这种病型叫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达25%~50%。犊牛发病时往往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极高。
三、口蹄疫的检查
蹄疫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疑似感染动物水疱皮或水疱液中所有血清型口蹄疫病毒,适用于口蹄疫病毒的检测、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原理:利用异硫氰酸胍方法提取RNA,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以引物为起点合成与RNA模板互补的cDNA链。利用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DTC型基因扩增仪,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经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的循环,使特异性DNA片段的基因拷贝数放大一倍。经过35个循环,最终使基因放大数百万倍。将扩增产物进行电泳,经溴化乙锭染色后,在紫外灯照射下,肉眼可见DNA片段的扩增带。该方法可以检测所有亚型的口蹄疫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需进一步采用分型诊断试剂盒进行进一步检测。
血清学试验,ELISA是目前检测FMDV感染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其与补结试验、中和试验及间接血凝抑制、免疫扩散沉淀试验相比较、具有灵敏、快速、价廉等优点。
四、什么是口蹄疫试剂盒
口蹄疫试剂盒系由预包被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C重组蛋白的的酶标板、酶标记物及其他配套试剂组成,应用酶联法(ELISA)原理检测猪血清、血浆样本中猪口蹄疫病毒3ABC抗体。实验时在酶标板中加入对照血清和待检样本,经温育后若样品中含有猪口蹄疫病毒3ABC抗体,则将与酶标板上抗原结合,经洗涤除去未结合的其他成分后。
再加入酶标记物,与酶标板上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再经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酶标记物,在孔中加TMB底物液,与酶反应形成蓝色产物,显色深浅与样品中的特异性抗体含量成正相关;加入终止液终止反应后,产物变为黄色;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测定各反应孔中的吸光值,即可知样品是否含有猪口蹄疫病毒3ABC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