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一位老妇人,因便秘20多天住院,疑为肠道肿物,剖腹探查未发现异常。此后,老妇每日腹泻,发烧不已,用了各种药物均无效果。西医最后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症”,即肠道里的有益细菌少了。治疗方法是从肛门灌注健康人的新鲜粪便水,以便输入有益细菌。但这个方法为老妇所拒绝。后请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老中医赵锡武先生诊治,他从中医角度诊断为外感伤及肠道,按法投以葛根加半夏汤调理脾胃兼治外感,很便宜的中药,三剂就治愈了。
这个病例很有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中、西两种医学的不同。如果把肠道有益的细菌比作青草,那么肠道就是滋生青草的“土壤”。西医学看到的是“草”没有了,因此要插播种籽--接种健康人的细菌;而中医学的着眼处是“土壤”,土地已经“沙漠化”了,解决的方法是改良“土壤”,只要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天涯何处无芳草”?两种诊断方法,两种治疗手段,最后可能都能治好病,但差别竞是如此之大!充分表明中西医学认识、治疗疾病的不同。
19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为了解决啤酒变酸的问题,借助显微镜发现了啤酒里的细菌,从而导致现代医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只要找到消灭细菌的药物,残害人类的感染性疾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后来抗生素的发明,使人类战胜了包括结核在内的许多感染性疾病。这当然是现代医学的辉煌。然而当它循着这一思路,要解决所有的疾病,也就是先找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等,然后再寻找、发明针对性的杀灭药物,把这种思路推广用于所有疾病,那就行不通了。因为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细菌,还取决于人。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两个人吃了同一种变质的食物比如烤羊肉串,里面含有细菌,但一个人发病,拉肚子,另一个人则没事。为什么呢?因为两个人的体质不同,体质差的没有抵抗力,或者说免疫功能低下,就被细菌占了上风,结果拉肚子了;体质强的有抵抗力,能把细菌干掉,当然就没事了。也就是说,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仅取决于细菌,还取决于人。过分强调细菌的作用,而忽略人体身的抗病能力,那叫只见细菌不见人,显然这是很片面的。
事实上,西医也已认识到这一点,法国著名医生伯纳德就说过:“疾病在空中飘浮,它们的种子随风吹散,但只有在土壤合适时才能生根。”这话也得到巴斯德的认可,他在临终时说道:“伯纳德说得对,微生物微不足道,问题全在于土壤。”这就是著名的“细菌加土壤”的观点,强调了土壤--人的因素、人体内环境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开始所说的例子就是一个证明。
“细菌加土壤”的观点与中医的认识十分吻合。在中医看来,任何疾病包括前列腺病,都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结果。正气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经典《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明确指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