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蚕蛹你一定听过,是否也尝过呢?蚕蛹,在很多人眼里它是让人害怕的虫子,在顺德人看来,它是舌尖上的美味,另类的营养品,是他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美味的炒蚕蛹,是很多顺德人童年美好的记忆。
在民间的厨神眼中,最是质朴的原材料,最容易焕发出物之韶华。“厨出凤城”,顺德自古相传众多的凤城小炒厨艺,品尝后舌尖余香“三日未绝”,让人赞叹不已。这里的人们相信,无论是多么不起眼的原料,皆是大自然的馈赠,貌似寻常的食材,也可以烹饪出色香味美俱全的菜肴。
桑基鱼塘曾是顺德农耕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种得天独厚的生产居住环境,使得一颗颗精致的蚕蛹成为旧时的乡间小菜,由此拯救了因营养不良而患上脚水肿的一代代缫丝女。如今桑基鱼塘逐渐消逝,但一道家乡炒蚕蛹,风味犹存,让数十万流落在海外的老顺德人,在舌尖的享受中,回味着故土情怀。
妙
“沧海遗珠”得来营养丰盛之食材
对于擅长烹饪的顺德人来说,这道食材不光是先祖遗传下来的秘方材料,更是桑基鱼塘历史的见证者,深刻烙印在当地人的心中。
一颗娇小的蚕蛹,在养蚕人别具匠心的挖掘下,延伸成一道蛋白质丰富的食材。
蚕的一生经历多变,蚕蛹是在其生命奔向转折点中的诞生物。由卵孵化出一只幼小的蚕宝宝,经过鲜嫩桑叶的精心哺育,在日日夜夜适时调节的室温下,这些幼嫩的蚕经过数周的成长,逐渐走向吐丝阶段。完成吐丝过程的蚕生出茧,里面裹着幼小的蚕蛹。
夜以继日守候在旁的养蚕人取出蚕丝后,并没有随手将这些已吐不出一根丝的蚕蛹丢弃。他们深谙预计谙自然的法则,将丝尽的蚕蛹视如沧海遗珠,挖掘出真味,继而将其转化成营养丰盛的食材。
经过考究,蚕蛹独具丰富的营养内涵,更享有“蛋白质之王”的美誉。民间至今还广为流传着“七个蚕蛹一个蛋”的说法。
立
风味穿越故土情
对当年远走他乡、在外谋生的老顺德人来说,一道韭菜炒蚕蛹,浓缩的不仅是风味,更是浓浓的故土情怀。
清末民初,顺德早已兴盛养蚕和缫丝行业。那时的渔民在闲暇时也忙起了副业,习惯撑起丈七的草艇,戴着草帽、提着鱼桶走去缫丝厂收购蚕蛹。这一幕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成为老一辈顺德人温存的青春岁月。
那些渔民从缫丝厂收回来的蚕蛹,常常还保持着生命的余温。尽管再已吐不出一根真丝,但是在渔民眼中,它们是不可多得的宝贝。蚕蛹物美价廉,可用作小炒以解嘴馋,也可制作成鱼饲料,养出的鱼又肥美又新鲜。
70多岁的梁老太从年少时就从事养蚕缫丝,到暮年见证桑基鱼塘的消逝、缫丝厂的倒闭,她的人生轨迹印证着缫丝业的变迁。
对于这道精致的炒蚕蛹,她爱不释手。“没有经历过那个岁月的人,是难以理解我们为什么对蚕蛹如此情有独钟。”梁老太介绍,当年物资紧缺,缫丝女工长期在设备简陋的厂房里面站着干活,大部分都营养不良,体质弱的还患上了脚水肿。而炒蚕蛹的出现,不仅让她们苦中作乐,更补充了急需的营养,神奇地“治好”了她们的脚水肿疾病。
当年的一颗小小蚕蛹,在走入寻常百姓家之际,及时填补了他们所需要的营养。如今很多老顺德人仍时不时要重温一下炒蚕蛹的独特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