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儿童在成人的眼里,一直是被当作“非正式、未成形、待加工”的生命来关爱和呵护的;儿提时代在教育者那儿,只是被视作一个“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老师、长辈都眼巴巴焦急地盼着,盼望他们尽早地摆脱这种幼小和单薄,尽早地成为“大人”或“成品人”。
朱德庸的一本漫画书,叫《大家都有病》。扉页上有这样几句话:我们碰上的,刚好是一个物质最丰硕,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们大家紧追在后……当我们“进步”太快的时候,是否需要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处世态度?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家长报兴趣班,过度提早开发孩子头脑,期待一个个“仲永”的出现,“但是理想的早教(或者说智力开发)应该是婴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幼教教研员、高级心理咨询师李继文告诉记者:“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盲目追求超前教育,过分关注孩子学科知识的提前学习,不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特点、能力水平、心理发展,会抹煞孩子的本性、隐没孩子的潜能,甚至阻碍孩子今后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要给予孩子们充分动手的机会,要让孩子们在反复的体验、尝试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相关经验。”
最好的早期教育是经历
“从我们心理学角度,有一个关键期概念,只有把握这样的关键期,就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早期的教育有必要性,但问题是何时教?我的美国朋友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天她接幼儿园的小孩子放学回家,看见家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礼品盒,礼品盒的开口处写着“OPEN”。这个时候她跟妈妈讲,妈妈,我认识这个。妈妈问她这是什么,她说这是字母“O”。这位母亲很惊讶,你是怎么认识的?孩子说是幼儿园的维拉小姐教的。
按照目前我们对幼儿园教育的评判,这位母亲应该感到很开心。但是没想到,这位母亲却是一纸诉状把维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这个幼儿园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女儿没认识“O”之前,可以把“O”说成苹果,说成太阳,说成鸡蛋……凡是圆形的东西,孩子都可以想象,但是自从幼儿园教会她认识了这个“O”字后,“O”在她女儿的心中就只有这个“O”了。这份诉状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3个月以后,案子在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是幼儿园败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