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然成为现今社会一大难题。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孤独,由于长期感到寂寞,又不能得到及时排解,部分“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再加之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引发精神疾病。
同时“空巢老人”还最需要“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城镇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不高。面对物价与药价的增长,他们的收入只能用于日常支出,遇到患重病就无能为力了。
说到底,“空巢老人”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情感问题,而情感则主要集中在孤独感上。他们中许多人过着寂寞生活,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不知该做些什么;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这些老人向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待到真正需要子女照顾时,儿女却不在身边,因此产生强烈心理失落,涌起孤苦伶仃、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里抑郁,行为退缩。这些客观变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情带来重大影响,如不及时调适,有可能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发生。和父母住同一城镇的子女,与父母房子的距离不要太远。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加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对孤独的“空巢老人”来说“常回家看看”无疑是解决“空巢老人”生活问题的良方。在支付巨额的“经济赡养费”的同时,作为子女的我们为何不能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多年来辛辛苦苦抚养我们的父母呢!对于这些“空巢老人”来说,浓浓的亲情才是他们真真正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