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妹和程国栋两人曾有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两人年轻时早已相识,程国栋曾多次帮助过她。王中年丧夫之后,程毅然结束自己的第一段婚姻,与王小妹结婚,并悉心照料她的饮食起居,两人感情相当好。婚后两人还共同买了一套新房。王小妹在上海老西门还有一套老公房,知道可能要拆迁,他们把程的户口也转到了这套房子上。
两年前,儿子大学毕业后,王小妹让孩子搬回家住。没想到儿子和继父生活差异太大,经常发生不愉快,无奈只好让孩子到外面租房住。可惜,虽然大家都恋恋不舍,最后两人还是因为儿子的问题走上了分手的道路。
在离婚过程中,因为程栋的户口也在老公房里,据此他对这套房子也有居住权和使用权。为了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女方只好在婚后新房权益上做出让步,协商结果是男方将女方购置新房的款项退给她,新房归他一人所有。王小妹因此丧失了新房增值部分的权益,看着这两年那新房价值翻番,王小妹心里真不是滋味。但后悔也没有用,因为当初不让出新房所有权离婚问题就很难解决。
再婚家庭中往往一方或双方都有婚前房产,专家建议,无论婚前财产是否曾经公证,都不要轻易往婚前房产的房产证上加对方的名字,也不要轻易将对方户口迁往婚前房产处。因为房产证上加了对方的名字,对方就可以对该房产提出权利诉求;而户口在此也可以对房子提出居住权和使用权。对于婚前房产,若不需要出售以便重新购买新房,也没有其它特殊情况,还是完完全全留在自己手里较“保险”。
再婚后财产有分有合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力保留婚前财产是理直气壮的,但相互信任也尤为重要。否则,缺乏信任的再婚生活也只能是一潭死水,索然无味。因此在再婚后,两人的财务就最好能“合二为一”了。这种“合”并不一定要完全放到一个共同账户中,而是说心理上要“合计”,至少要公开透明,共同规划。
由于再婚的中老年人通常要赡养多方老人,又要抚养跟随自己和不跟随自己的未成年子女,中老年再婚双方在单方支出上可能有多有少,但这不是问题,并不影响两人一起对家庭经济做预算和规划。只要两人有一颗“共同商量”的心,就可以把婚内的共同财产安排好。
此外,中老年再婚双方的理财观念极可能很不一样,任何一次婚姻中,总有一方对钱的问题更敏感,或者更节俭一些。因此,建议两人就家庭财政开支问题多多沟通,可以定期召开“家庭财务会议”,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现在的家庭关系更加稳固,使现在的家庭资产筹划得更和谐。
同时,为方便个人开支起见,不妨在婚后设一个用于现在家庭使用的共同账户,同时每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账户,用于原有婚姻关系下遗留下的经济支出。相对集中,又相对独立,并不是方便存“私房钱”,而是表明互相的信任和体贴。有分有合适度把握,才是再婚生活中理财的高境界。
待子女要“一碗水端平”
再婚理财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项,就是对待未成年子女的零花钱问题。对于小孩,再婚夫妻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现在必须要统一起来。如果他们仍然按各自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小孩,那么他们根本谈不上融合。对于没有跟随在自己身边的孩子,双方可以有不同的支出方式,但是对于同一屋檐下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则应该“一碗水端平”。否则,孩子们难免有意见,从而影响大人之间的感情。
对于婚内孩子的用钱管理,再婚夫妻不妨选定一位代表,专门负责孩子的财务问题。在孩子们面前,由他或她一人管理和决定孩子们的财务问题,夫妻私下则可以再沟通、再商量,也可以拿到“家庭财务定期会议”上做讨论。
不要忽视自身养老规划
由于有两次婚姻经历,要处理众多的社会关系,要考虑多个孩子的教育问题,要照顾各方老人,再婚夫妻双方忽略自身的养老规划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千万不要如此!
再婚夫妻都已人到中年,在这时候一起规划养老计划是非常关键的。而且,一旦错过这个机会,等孩子们都经济独立后再考虑自己的养老,就错失最好的时间了。
因此,再婚夫妻必须为两个人的养老特别做一份计划,包括从家庭收入中特别提取一块资金作为双方的养老基础金,通过一些适当的理财手段让这笔专项基金增值。同时,要考虑双方的商业保险问题,增加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重大疾病保险、住院医疗类保险以及适量的养老险。此外,若两人经济收入能力差异较大,经济高一方应该规划较高的寿险或意外险,担负起对家庭的保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