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见于小儿,以肛周瘙痒、烦躁不安为主要表现。潜伏期2~6周。局部表现肛周与会阴部奇痒,以夜间为甚,常影响睡眠;腹部隐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肛门胀坠感;儿童可有烦躁不安、失眠、夜惊、惊厥或癔病发作。可出现蛲虫性阑尾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膀胱炎、皮肤损害、前列腺炎、结肠炎等异位损害表现。患儿入睡1~3小时后在肛门皱襞、会阴等处可找到乳白色小线虫。清晨未大便前蛲虫卵检出率高。
主要治疗方法为驱虫治疗。并发蛲虫性阑尾炎者,在进行驱虫治疗同时,宜及早手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盆腔、腹腔感染,使用上述驱虫药物。继发细菌感染者,应联合使用抗生素。
辨证论治
蛲虫病为较古老的寄生虫病之一。中医学对本病认识较早,如汉司马迁《史记》:“病蛲得之于寒湿”。隋巢氏著《诸病源候论》,专列“蛲虫候”篇,谓“蛲虫犹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小,如今之蜗虫状”。在《三虫候》又指出它的形态:“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居肠间”,而后各家著作中均有蛲虫的论述。
1.脾虚湿阻
症状:腹痛,腹泻,食纳差,身体消瘦,四肢乏力,肛门发痒,夜间尤甚。
治法:健脾祛湿,驱虫止痒。
方药:六君子汤与布袋丸加减:焦术、法夏、炙甘草各9克,茯神18克,党参、使君子、生百部、榧子、芜荑各15克,雷丸、陈皮各10克。
2.肝胆湿热
症状:腹痛,小腹不适,肛门痒甚,夜间尤重,烦躁,情绪激动,夜惊失眠,口苦,小便黄。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与追虫丸加减:柴胡、龙胆草、当归、栀子、黄芩各9克,车前子、木通、生百部、槟榔、鹤虱各15克,蛇床子10克,陈皮、榧子各12克。
3.气血亏虚
症状:蛲虫病经治疗后,面色萎黄,气短乏力,食纳差,精神不振,头昏目眩,心慌,肛门夜间微痒,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清除余虫。
方药:人参养荣丸与追虫丸加减:党参、茯神、焦术、当归、熟地;川芎、陈皮各9克,炙甘草、木香、砂仁各8克,生百部、槟榔各15克,炒杭白芍、炒二芽、乌梅各12克。
单验方
1.使君子肉炒熟,成人每日15~30粒,儿童每日3~15粒,分3次于饭前服下。服用时使君子嚼碎后咽下,连服15天为一疗程。
2.雷丸50克,研细末。5~10岁儿/每日6~9克,五岁以下小儿3~6克,连服三日为一疗程。下星期后可再服一疗程。
3.生百部20克,水煎服用,每日一次。
4.使君子肉25克,百部根15克,大黄3克。烤干共研细末。3岁儿童每服3克,早晚空服,连用5天。
其他疗法
1.灌肠疗法
(1)食醋,15~20毫升加水至6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一次,连服5日。
(2)百部根60克,煎水,每晚保留灌肠一次,10天为一疗程。
(3)苦参65克,煎水,稍冷后清洗肛门或保留灌肠,每日一次。
(4)大蒜100克,捣烂,用冷开水浸24小时,过滤取汁,每晚睡前用20~30毫升保留灌肠,7天为一疗程。
(5)六神丸10粒,塞入肛门内,不愈可多塞几次。
2.局部用药
(1)蛲虫膏:由30%百部草浸膏、0.2%甲紫等制成。涂于肛门内及其周围,每日一次。
(2)苦楝根皮60克,浓煎为膏,睡前涂肛门周围皮肤,连用5日。
(3)蛇床子、苦楝根皮各1~8克,煎汁一大碗,临睡前,熏洗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