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迈克尔·格尔森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控制人类以及某些哺乳动物情感的五羟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种让人情绪愉快的激素,95%是在肠道里面合成的。格尔森等人强调,情绪的很大一部分受肠道神经系统影响,例如“忐忑不安”就是肠道对生理压力或紧张的提示信号,甚至,人类幸福感的体验依赖于从肠道这个“第二大脑”向上传至大脑的信息。
第二大脑可遥控情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生物学实验室的金锋说,从食管到肛门长达9米的消化道中,包含了大约1亿个神经细胞,远多于脊髓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数量。拥有这些神经元,肠道神经系统可以感觉来自内脏的信息,并独立于大脑而自主地控制肠道的行为。
从肠道对食物的反应看,当我们吃可口的东西会感觉到愉快,吃了不可口或有毒害的东西则可能恶心、呕吐,肠道虽不会说话,却很聪明地抵制着对人体不利的食物。
“肠道就像情感遥控器一样能够调节人的焦虑和紧张情绪。”金锋形象地比喻说,“Rightfoodmakesnicemood。(正确饮食带来好心情。)”
“坏脾气”改称“坏胃气”或更准确
金锋介绍说,细菌在肠道内以一个平衡的比例分布,它们相互依赖和制约,与人体形成牢固的共生关系。其中半数以上为中性菌群,如肠杆菌、酵母菌以及肠球菌等;约10%为恶性菌群,如葡萄球菌、幽门螺杆菌等;剩下大约30%是良性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中性菌帮助消化和分解残渣,良性菌可以合成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并降低摄入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能力,而恶性菌降解食物后生成大量硫化氢、氨、吲哚类等神经性毒害气体及物质。
在金锋看来,这些有害物质可以导致人体精神异常压抑或者亢奋,根据个体的能力强弱表现出自闭或者暴力倾向。以幽门螺杆菌为例,它们可以把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前者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而氨极易溶于体液并进入血液,造成血氨浓度升高不仅损害肝脏,还可能破坏血脑屏障,引发脑组织内环境失衡。“严重感染螺杆菌的患者体内血氨的浓度可以高达正常人体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