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飒飒凉风使青翠欲滴的草木相继枯萎,使万紫千红的鲜花凋零败落。此时,菊花却傲然挺立,竞相开放,漫山遍野地开着的金色菊花,不禁使人想起《西厢记》的名句:“碧云天,黄花地,秋风紧,北雁南飞。”
菊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礼记》中已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周文王时代的《致富全书》中,详细地记述了菊花的品种、繁殖、栽培和管理。公元9世纪前后,菊花经朝鲜传入日本,16世纪末传入欧洲,19世纪初又传到美洲。今天我国菊花品种已达两千多个,开遍了全世界,成为世界的名花。
古往今来,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菊花作为歌咏描绘的对象,形成了独特的菊文化。古画里就有“梅、兰、菊、竹”四条屏。不少诗词把菊花人格化,当做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黄花晚节香”,就是古人用菊象征人品质的高洁。晋代陶渊明写了许多菊花诗,赞美“秋菊有佳色”,描绘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令人神往的境界。而唐末著名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诗中,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而在我国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菊花的故事,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河南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庄。谷中水甜美,山上长着许多很大的菊花。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使水含有菊花的清香。村上三十多户人家都饮用这山泉水。一般都活到130岁左右,最低的也有七八十岁。汉武帝时,皇宫中每到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说是“令人长寿”。
另外,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菊花菜可说是亮点之一。宋代名菜中就有菊花馈。火锅中放进菊花瓣,半熟时捞出来吃,会令人满口芳菲。
当今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菊花名菜,如广东的“腊肉菊花饼”、“菊花蛇羹”,杭州的“菊花烩三丝”、“菊花咕老肉”,北京的“菊花色球”、“菊花肉”等。
除此之外,菊花还是一味著名的中药。菊花入药的历史,可见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神农本草经》中,菊花被列为上品,说它“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沼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荆楚岁时记》上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史正志《菊谱·序》说:“汉俗,九月饮菊酒以拔除不祥。”而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它更是倍加推崇:“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饱经霜露,备受四时之气,叶枯不落,花槁不谢。其苗可蔬,叶可嚼,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文绉绉的一大篇,其实就是说菊花春生芽,夏叶茂,秋开花,冬结子,不畏风霜,四季常绿。它的苗可做菜,叶可生吃,花可做糕饼,根和种子可入药,还可做药枕、酿药酒。最终归纳起来,可以说菊花从头到脚都是可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