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儿科 > 小儿麻疹

如何诊断小儿麻疹呢?

导读:易感者在3~4周内有麻疹接触史,表现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即应疑及麻疹,如发现科氏斑,则可基本确诊。

怎样诊断麻疹呢,家长们要怎样判断自己的孩子患上小儿麻疹这种疾病呢,家长们不了解这些症状的话就不能在生活中及时的发现孩子的疾病,所以我们就来和专家们一起学习一下这些知识吧,希望家长们好好的阅读。

如何诊断麻疹

典型麻疹根据流行病史及临床表现不难诊断。易感者在3~4周内有麻疹接触史,表现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即应疑及麻疹,如发现科氏斑,则可基本确诊。出疹后根据皮疹特点,分布情况也易作出诊断。疹退后有脱屑和色素沉着有助于诊断。出疹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麻疹特点。前驱期患者鼻咽分泌物、痰和尿沉渣中可找到融合上皮巨细胞,以免疫荧光法还可查到麻疹抗原,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从组织培养中分离麻疹病毒阳性率不高。血清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检测,恢复期滴度较病初上升4倍以上或早期特异igm增高均有诊断价值。非典型麻疹临床诊断不易,大多需借助抗体测定或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才能确立诊断。

麻疹的流行特征

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中无麻疹病史者抗体阳性率也可高达8.5%~33%,此外麻疹流行后也发现临床上无症状者抗体水平也有上升,故目前认为由亚临床的隐性感染获得免疫力者人群中不在少数。接种麻疹疫苗后血清中出现的特异抗麻疹病毒抗体有逐年下降趋势,一旦接触急性期麻疹患者,也可得隐性亚临床麻疹或轻型麻疹。大多报告认为血凝抑制(hi)抗体如≥1∶16者基本不发生隐性感染,抗体水平越低,发生隐性感染或轻症者越多。我国浙江诸暨(1987年)报告hi抗体在1∶2者隐性感染率可达83.3%,1∶4者32.7%,1∶8者仅14.3%。在麻疹经常流行地区原发亚临床麻疹病毒感染为5%~15%,继发隐性感染的比例可能更高,尤其是接种麻疹疫苗后获得免疫者。

岁中幼年接受疫苗的孕妇具有的免疫力也不如患过麻疹的母亲,胎儿获得的被动免疫力也低,致使新生儿和8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也成为麻疹易感儿。在采用疫苗之前,人群集居的城市每当易感者超过40%时即可发生麻疹大流行,约相隔1~2年就可发生一次流行;农村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易感者高达60%~80%时才有发生流行可能,两次流行相隔时间可长至5年以上。目前疫苗接种计划实施不完善的地区仍有同样流行规律。任何季节都可发生麻疹,在亚热带流行高峰大多发生在寒冷、湿度低的冬春季节,在赤道热带地区则干热季节流行也不少。发病率无性别差异,男女一样发病,但似乎并发症在男性较多。麻疹在各国流行,也无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在经济落后、营养条件差、卫生状况恶劣地区麻疹发病率相对较高。总之,普种疫苗前和后麻疹流行病学特点有明显不同:普种疫苗后发病率下降快速,并使以往明显的流行高峰削平;发病年龄高峰推迟,以学龄期(5~15岁)儿童发病为多,青壮年患病数增加;各次流行之间的规律性间隔已不显著;临床表现以轻症为多,并发症减少,病死率下降。

对于小儿麻疹这种疾病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到这,希望家长们能够很好的学习这些,要知道只有家长们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在生活中仔细周到的照顾孩子的健康,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这篇文章,最后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