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问医生:“孩子前几天感冒发烧刚好,家里已经很注意了,可是不知为什么,今天又无缘无故地烧起来了”,类似这样的问话,作为儿科医生几乎每天都能听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宝又发起烧来了呢?
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和询问,原来是姥姥觉得小宝打针吃药折腾了好几天,好不容易烧退了,胃口好了,这下可得好好补一补了,一连几顿又是鱼又是肉,变着花样做给小宝吃,结果没有任何征象的小宝又发起了烧。
其实这种现象,在古代的医书上就有记载,并且有一个专门的病名叫“食复”。关于食复的论述,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内经》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后人又进一步描述了食复的症状,比如《诸病源侯论》说“夫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即食肥甘鱼脍,饼饵枣粟之属,则未能消化,停积在肠胃,使胀满结实,因更发热,复为病者,名曰食复也。”由此可见,食复就是指疾病初愈,因饮食不慎而致疾病复发的病症。
那“食复”是怎么发生的呢?众所周知,人们在生病的时候,特别患感冒发烧这类急性感染性疾病时,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都要相应降低,表现食欲不振或进食后不容易消化。而当疾病初愈,脾胃功能尚没有完全恢复,这时如果片面地强调进补,予以高蛋白、高脂肪等饮食都会增加脾胃负担,不利于疾病恢复。这在婴幼儿时期尤为明显,因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尚不健全,但由于其生长发育迅速,所需的营养物质相对于成人要多,小儿的脾胃负担也就较成人要重。所以小儿更容易出现“食复”现象。因此,当孩子感冒发烧初愈时,如果家长一味地让孩子多吃多喝,片面地强调所谓的高营养,则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导致饮食积滞而变生他病或者原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