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很多的外耳道炎患者在网上咨询相关外耳道炎病情知识,其中很多外耳道炎患者都存在认识误区,因此导致了外耳道炎的严重恶化,给后期的外耳道炎治疗增加了难度。
为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所致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生于2/3骨部时多见,常因皮肤受损、浸渍等引起角质层肿胀,阻塞毛耍,继发细菌生长。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茵、大肠杆菌、变形秆菌为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如何治疗呢?
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如何治疗?
1.治疗原则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清洁局部,清理脓痂,促使干燥。
2.急性期
(1)全身可根据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控制感染;疼痛剧烈者可适当服用止痛剂。
(2)局部可用抗生素
由菌种及药敏试验结果而定)的水溶液,或抗生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合成的溶液;如为铜绿假单脑菌致病者,可用具有收敛作用的2%醋酸液或13%醋酸铝溶液棉条塞入外耳道内,8或12小时后滴人药液再次使其浸湿,每日更换棉条一次;彻底清除所有炎性产物,有死骨形成者,切开清理。还可行理疗或中药治疗(如黄连、营蒲、附子等有消炎止痛作用。
3.慢性期
(1)用高渗盐水冲洗外耳道积存的分泌物及碎屑,拭干后,用有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合剂的棉条紧塞外耳道,用醋酸泼尼松软膏涂布。
(2)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
(3)加强全身某些有关疾病的诊治,如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
4.局部用药注意事项彻底清除脓波及脱落上皮,尽量减少局部机械摩擦,以免损伤皮肤,外耳道明显肿胀者忌冲洗;用药物性质尽量温和,可先用最低有效浓度,并观察皮肤耐受情况,注意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每次换药时需彻底清洁外耳道。
通过上文对外耳道炎的介绍,希望能帮助外耳道炎患者更深一步的了解外耳道炎,也能正确认识外耳道炎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