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风湿病 > 风湿病常识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应查哪些抗体?

导读:但早期的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相对较低,x线表现多发生在关节破坏之后,此时因诊断困难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的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肌腱等,造成骨破坏和骨纤维化,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的检测和影像学检查。但早期的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类风湿因子特异性相对较低,X线表现多发生在关节破坏之后,此时因诊断困难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寻找特异性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早期诊断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的研究作一综述。

1、类风湿因子(RF):RF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最早使用的血清学指标,是针对人或动物lgG分子Fc片段上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抗体,有lgM—RF、lgA—RF、lgG—RF等类型,但临床上常检测的是lgM—RF,它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阳性率可达70%~80%,但其特异性不高。同时RF升高的情况也可见于其他风湿性疾病和蛋白质代谢、遗传异常肿瘤、病毒感染以及慢性抗原刺激的其他疾病。如干燥综合征阳性率50%,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达30%,硬皮病阳性率为27%左右。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慢性支气管炎、高球蛋白血症、麻风、锥虫病及病毒感染的患者也会有一定数量RF的升高。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侵蚀性的损害主要与RF相关,RF对预测疾病严重性有重要价值。虽然RF有相对较低的特异性,但因其检测方便快速,灵敏度高,同时又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分类标准之一,目前得到广泛应用。

2、抗环瓜氨肽抗体(抗CCP抗体)。

3,、抗角蛋白抗体(AKA)。

4抗核周因子(APF):APF是用人面颊黏膜上皮细胞做底物,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发现的一种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他们存在于49%~91%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奇特异性为73%~99%,国内学者研究认为,APF滴度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性评价等指标呈正相关。APF可以在疾病早期出现,但其检出率与病情长短无明显相关性,阳性往往提示预后欠佳。由于作为APF检测的抗原需要颊黏膜上皮细胞,因而很难获取和保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PF检测的推广。

5、抗聚丝蛋白抗体(APF):随着对APF、AKA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它们有相同的靶抗原,即上皮细胞分化终末阶段的细胞骨架成分聚角蛋白微丝蛋白,它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即为AFA。通过对滑膜组织的研究发现,AFA由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组织的浆细胞分泌。因此,AFA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并可能与软骨和骨的破坏有关。该抗体在滑膜组织中积聚,主要作用于其中的两种蛋白质,而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AFA可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甚至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出现,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指标。且该;类患者病情进展较AFA阴性者快,骨破坏更严重。但由于AFA抗原提取多源于正常人乳房成形术切除的皮肤及婴儿包皮,因而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

除上述介绍的抗体之外,还有抗Sa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抗MCV抗体),抗RA33抗体等,近年来还陆续发现了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一些新型抗体,如Ⅱ型胶原抗体、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体、抗钙蛋白酶抑素抗体等。但这些抗体除因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与上述的抗体相仿外,对于实验室要求更高故不易被临床推广,更多的是停留在科研的研究领域。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