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要到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准备了香喷喷的粽子,有白米的,有红枣馅儿的,有蛋黄的,还有咸咸的肉粽子,各式各样,一家人吃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大家是否都清楚粽子的来历和种类呢?下面一起来了解吧。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端午节的民谣。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据说,端午节起源于远古的祭龙活动,到战国时又和纪念诗人屈原联系起来。人们每年五月五日裹粽子、划龙船,纪念自沉汩罗江的屈原。总体上说,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交曰叶)包黍莱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以上就是粽子的来历和种类介绍,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了,端午节本来是为了纪念屈原,在这一天百姓为了纪念屈大夫,纷纷将粽子扔进水中让鱼儿食用,以保全屈原的身体,所以粽子不仅是一道传统美食,更是对屈原的一种尊敬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