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针对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指出,因为目前上市的所有乙肝抗病毒药物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病毒,所以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该尽量并且持续地把乙肝病毒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同时预防耐药发生。
根据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情况,慢性乙肝患者可分为五类,即初始治疗患者、正在接受治疗而且病毒载量被控制在较低水平的患者、正在接受治疗但病毒指标应答不良的患者、出现耐药的患者,以及停药后病毒反弹的患者。侯金林教授指出,这五类患者虽然处于治疗的不同阶段,但是所有患者都应该尽可能把乙肝病毒载量降到最低水平。
在核苷初治患者中,一项历经六年的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使用强效降病毒药物博路定,100%患者的乙肝病毒载量降到不可测水平,96%的患者肝脏炎症明显好转,88%的患者肝纤维化明显减轻,所有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都有所改善。
抗病毒疗程至少两年以上:其中,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即使达到停药标准,疗程延长可减少复发;对于e抗原阴性患者,因复发率高,疗程宜延长。侯金林教授表示,尽可能地把病毒复制水平和病毒载量控制到最低这个治疗策略,不仅适用各种初治和经治的患者,同时也适合处于疾病进展不同阶段的慢性乙肝患者。
成人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与持续高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因此,慢性乙肝患者必须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了解乙肝病毒的控制情况,如果控制不佳,必须及早调整治疗,最大限度的降低病毒载量,预防耐药,以守护乙肝长期管理的治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