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我们身体中至关重要的脏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肝脏部位的疾病有很多,例如肝炎、肝硬化、肝脏都是肝脏部位的疾病。其中,肝炎肝硬化就是慢性肝炎的发展结果,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那么肝炎性肝硬化主要指什么呢?目前临床上一般将肝炎肝硬化分为两种类型,接下来小编就来为您介绍。
(1)代偿性肝硬化
指早期肝硬化,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
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移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2)失代偿性肝硬化
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您应该了解了,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失偿性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因此患上肝硬化患者尤其要引起重视,不能因为一时大意造成病情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