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人们对人格障碍的了解或许不是很多,但是人格障碍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是不健康的,所以容易发生一些犯罪的行为。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在犯罪者中人格障碍占10.6%。他们一般在1-6岁时的特点是盲目服从,7-16岁时易受外界影响,易导致人格发展畸形。这些人主要表现为高度的冲击性和攻击性;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敏感多疑,对人不信任,抱有仇视;暗示性高,自我中心,感情用事,爱说谎;具有环境不允许的特别嗜好;性欲早并强烈。可见,人格异常的人之所以容易犯罪,这与人格异常所故有的心理病理学的特征有关。
造成人格异常的因素主要有:
家属因素。儿童期不幸,丧母、父母离婚,管教不当,粗鲁苛刻与溺爱怂恿等对儿女影响是很深刻的;
遗传因素。在人格异常亲属中,发生率与血缘关系成正比;
脑发育因素。研究表明,人格异常与大脑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
疾病因素。有些人虽无典型病史,但事实上在分娩、婴幼儿和儿童期患过不明显的、末引起注意的躯体疾病,这也会影响脑功能的正常发育;
教育因素。包括幼儿教育、学校教育、报刊书籍、电影电视等各种教育方式也会对人格异常有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思潮、社会风气等也与人格异常有关。
对人格异常人采取的措施:
从医学角度讲,要提倡“优孕、优生、优养”;
从社会角度讲,应调查影响人格形成的社会问题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治理措施;
从文化方面讲,要加强精神卫生的教育和宣教传;
从法律角度讲,应加强法制教育和有关科学知识的学习。
要注意区分正常人格与人格异常、分别采取不同防治办法。
总之,要造成一个良好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人能身心健康、好学向上,这样,不良人格和人格异常以及相应犯罪也就势必会减少。家长和教师应学点心理学和精神病的知识,以便给青少年讲点心理卫生常识,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已,如何适应环境。此外,要细观察并重视他们的各种行为变化和表现,及时请精神病科医师和心理学者检查,早期诊断,及时制定措施,防止更坏发展。
上面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人格障碍患者容易犯罪的一些原因,虽然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犯了罪是可以免除刑罚的,但是还是希望患者的家人能够看好患者,及时的给患者进行治疗,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