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个月宝宝“中暑”昏迷婴儿保暖还须防“捂热”
12月29日,湖南省儿童医院危重病医学一科,2个月大的男婴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图/潇湘晨报实习生陈明谋记者陈正
12月30日讯(滚动新闻记者刘少龙实习生欧莉娟通讯员姚家琦)出生才2个月的男婴小刚(化名),是全家人的宝贝。怕冻着,家人将他包裹得很严实,还给盖了厚被,致使小刚患上了严重的“捂热综合征”。12月29日,躺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小刚,依然处于昏迷状态。
小刚来自江西省宜春市。他的家人说,晚上带孩子一起睡,担心孩子受凉,给穿得多又盖了厚棉被,第二天起床才发现孩子体温高,大汗淋漓,反应迟钝,当地医院诊断为捂热综合征。因病情危重,12月25日被紧急转往湖南省儿童医院。
该院危重病医学一科医生袁远宏介绍,目前孩子多器官功能衰竭,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且患捂热综合征的患儿,大多会留下神经系统损伤,病情不容乐观。
袁远宏介绍,捂热综合征也称蒙被缺氧综合征,是婴儿在寒冷季节中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多因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引起。冬天有些家长唯恐孩子着凉,白天便给裹上大衣、毛毯,晚上睡觉热水袋、电热毯又全用上。加之关门闭窗,使得孩子如同生活在一个“人造夏季”的环境里。特别是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产热量大,出汗散热缓慢,这种产热和散热的不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长时间的高热及脑袋缺氧,不仅会损害婴儿脑组织,还会危及生命。
[提醒]初生婴儿最好不要与父母同床
袁远宏提醒,初生婴儿最好不要与父母同床。不要过度保暖,睡觉不要让孩子睡在中间,以免宝宝不能散热出现冬季“中暑”,最好让他单独睡一边,并适当添减被子。孩子冬天穿衣跟大人一样,不要穿多了。要注意重点部位保暖,如脖子部位,肚子、脚等。外出时用柔软透气性能好的小包被或毯子适当包裹,也不要包裹过紧,保持通风透气。
篇二:0-3个月宝宝的运动启蒙图
导语:0-3个月是宝宝身体发育非常迅速的时期,家长帮助宝宝做运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宝宝神经、肌肉以及骨骼的生长,对早期的视觉训练也会带来益处。
抬头是宝宝学会的第一个平衡动作,宝宝刚出生时颈部肌肉与四肢不同,没有收缩能力,如果将他的身体提起,他的头部抬不起来。宝宝满月以后,父母在每次喂奶前可以让宝宝俯卧练习抬头,每次半分钟,每天1~2次,以后逐渐延长,睡前或起床前给宝宝做被动操,锻炼他的颈部、胸部、背部的肌肉,增加肺活量,这不仅有利于呼吸道疾病的预防,而且对早期的视觉训练也会带来益处。
当宝宝的脑袋抬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且能稳当地抬着的时候,他就开始想让把整个身体都站立起来了。在宝宝一两岁、两三岁的时候,家长可训练宝宝学会翻身、坐、爬行,然后是学会行走、跳跃和跑动。因此,0-3个月宝宝的运动启蒙是为宝宝未来的运动能力奠定基础。家长可根据宝宝自身的身体适应状况和身体发育水平,帮助宝宝进行适当的锻炼运动。
1个月宝宝的运动启蒙
满月的婴儿俯卧醒着时能短暂地抬头片刻,可以用能吸引婴儿的红色球、带响声的摇铃等玩具在婴儿头的前上方逗引时,他会摇晃地抬起头,高度大约是面部刚好离开床面或下巴离开床面2.5厘米,头仍偏向一侧。四肢和躯干的姿势同初生时差不多,只是臀部没有那么高耸,是因为腿的弯曲没有初生时那么明显的缘故。有时婴儿的两腿会作交替蠕动,像爬的样子,这种动作是不自主的。将婴儿面朝下,托住其胸部抬起悬空时,他的头和下肢常常是下垂到躯干水平以下,呈倒“U”型,这是婴儿全身肌肉力量薄弱而形成的。
2个月宝宝的运动启蒙
2个月婴儿的抬头动作比过去有明显的进步,能够将头抬起使下巴离开床面5-7.5厘米,脸与床面大约呈45,抬头的时间也比以前长。抬头的能力与平时锻炼机会的多少有关系,不是每一个婴儿都能达到这个水平。这时婴儿抬头还是很费劲的,需要颈部肌肉和背部肌肉的力量,有时控制不了,婴儿的头又会垂下来。婴儿趴着抬起头,既能锻炼自己又能观察周围的环境,因此,父母要有意识每天让他有机会趴趴。由于婴儿能将头抬起,身体的重心发生转移而主要落在胸部。臀部因髋关节屈曲减轻而放低,两腿向外伸展,大腿贴近床面,双膝仍弯曲,但程度减轻像青蛙样。这时悬空托起,婴儿的头不再像以前那样低垂了,可以与躯干成水平,但下肢仍然-厂垂。
3个月宝宝的运动启蒙
3个多月的婴儿基本上完成了向对称姿态的过渡而进入对称期。仰卧时,就像前面提过的像一只可爱的小青蛙,他的头、背、臀部可以稳稳地贴在床面上。在婴儿熟睡时上肢大多自然伸展,从肘部向上弯曲,醒着时,大多自然屈曲在胸前,双手靠拢互相在胸前玩弄。婴儿也能把双手放到面前看着或啃咬着,双下肢同时弯曲或伸直,醒着玩耍时弯曲的双下肢可以自行上提,膝关节弯曲形成的角度与床面呈90。
篇三:电视:婴儿还是远离电视为好
初生婴儿从外界获得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是刚刚诞生时的学习,表现出印刻似的现象。
孩子出生2个月左右,听力已经比较敏感,眼睛也能看到东西了。如果这时就给他看电视,婴儿的头脑里就会刻上电视的印迹。电视里强烈的声响和多彩的画面,会给孩子深刻的印象,会剥夺他接受其他信息的能力。这样,婴儿对母亲的声音反而没有反应,被这样抚养起来的孩子,会对母亲的呼叫不予理睬,不能注视母亲的视线;活动剧烈,无法安静;喜欢电视里的广告,爱哼唱广告音乐,喜欢机械音;独立能力差;婴儿如果常看电视,只是单方面的接受电视语言,没有说话的机会,会使语言会话功能发展迟缓。婴儿大脑因电视而产生的这种“印刻效应”,大约发生在他刚一出生到2岁左右的这段时间里。给2岁的小儿每天看5~6个小时的电视,毫无疑问地会使他具有上述倾向。
孩子最初的学习是通过与成人的交流和互动进行的,真正的交流是相互的,这包括轮流、反应、看表情、看手势、理解语言和听出语调的变化等。被动地看电视,即使是适合孩子年龄的电视节目也无法与父母、家庭成员或看护者的语言交流相提并论。孩子生后就需要在一个三维的交流环境中进行学习。因此,看电视屏幕中的图象甚至与现实环境中最简单的交流都无法相比。
澳大利亚的学者曾研究报告:当看电视的时候,专管视觉、分析、计算等的大脑左侧皮层,会因为注意力随画面的移动而呈散乱状态。另一方面,接受颜色信号的右侧皮层会丧失信息抑制力,让左右皮层之间的通路减少,而呈现脑破坏的惯性状态。如果给幼小的孩子看电视,其大脑的构造将受到损害。电视机发射的两万伏特的高压电流放射出来的阴极射线,将侵犯婴儿的前脑叶,这种积累在数十年之后可能会引发白血病。电视机开着时,显象管会发出一定量的r射线,而1~2岁的婴儿对r射线特别敏感,高于成人几十倍。如果大人抱着婴儿看电视就会使孩子吸收过多的r射线,长期看电视则会出现乏力、厌食、营养不量、白细胞减少、发育迟缓等不良现象。日本也有报道,给婴儿看电视会有损其大脑的发育,加重他的自闭倾向。
看电视的合适距离是2米以上,但这个距离对婴儿是不适宜的,虽然婴儿视力的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由近到远,但是1岁以内的婴儿的视觉范围仍然达不到2米。婴幼儿的视觉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缺乏突变的适应能力,特别对各种色调的强光直接刺激,视觉难以适应和调节。长期让婴儿看晃动的电视画面,会增加眼睛的疲劳,从而降低视力。电视画面的快速转换会引起注意力紊乱,这会使孩子难以集中精力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看电视是一种被动性经历,会导致孩子形成一种“缺乏活力”的大脑活动模式,而这与智力迟钝有直接的关系。当婴儿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看电视上时,他们观察、探索和关注这个万千世界的时间就明显减少了,故婴儿还是远离电视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