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 bái xì bāo jiǎn shǎo zhèng hé lì xì bāo quē fá zhèng )
分享到:
收藏(0)
简介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X109/升者,中性粒细胞低于(1.5~1.8)X 109/升者。临床以头晕、乏力,低热、心悸、腰酸,口腔溃疡、感染等为特征。药物,理化因素或严重感染可引起本病,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本病如及早诊治,预后尚好,否则可引起骨髓抑制,则预后不良。
医疗知识

基本知识

  • 是否医保:
  •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 患病比例:0.04%
  •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 并发症:水肿、 败血症

治疗常识

  • 挂号科室:内科 血液科
  •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治疗周期:1-2个月
  • 治愈率:70-80%
  • 常用药品:心脑健片、参芪十一味颗粒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温馨提示: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宜吃食材更多宜吃食材>>
1、宜吃高蛋白食物 ;  2、宜吃抗肿瘤食物 ;  3、宜吃营养元素全面的食物。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忌吃食材更多忌吃食材>>
1、忌吃酸性食物 ;  2、忌吃生冷食物;   3、忌吃腌制、烧烤等刺激性食物。

一、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一、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护理

白细胞减少发病率逐渐增高,对于密切接触放射线和苯的作业人员应加强劳动保护,定期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和预防为主的目的,对于有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药,应特别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一定要服用须在医生指导下密切监测血象,切忌自作主张,大剂量长期使用,发生粒细胞缺乏症需立即住院治疗,预防感染。

 二、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饮食宜忌

(一)饮食适宜:1、宜吃高蛋白食物2、宜吃抗肿瘤食物3、宜吃营养元素全面的食物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薏米。薏米其所含的硒元素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健康人常吃薏米,能使身体轻捷,减少肿瘤发病概率,还能减轻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每周3-4次,健康人群可长期食用,便秘者少吃

黑豆。黑豆中微量元素如锌、铜、镁、钼、硒、氟等的含量都很高,而这些微量元素对延缓人体衰老、增强抵抗力、预防肿瘤等方面非常重要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每周2-3次,儿童、肠胃功能不好的患者少吃

泥鳅。泥鳅具有补益脾肾、利水解毒的功效,适合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食用每周1-2次,尤其适合身体虚弱的病人

(三)饮食禁忌:1、忌吃酸性食物2、忌吃生冷食物3、忌吃腌制、烧烤等刺激性食物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火腿。火腿含有添加剂*,在体内会形成致癌物质,白血病患者机体免疫力较弱,不宜食用此类食物禁忌食用

腌酱菜。韭黄具有刺激性,味辛,会刺激胃肠粘膜,不适合病人调养身体治疗期间应少吃

螃蟹。螃蟹属于发物,在体内容易产生内火,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和病后调养在治疗期间,应禁忌海产品

二、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症状有哪些

一、症状

1、白细胞减少症:

一般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失眠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无症状,部分病人则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

2.粒细胞缺乏症:

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寒战、头痛、疲乏或极度衰弱。有时口腔、鼻腔、皮肤、直肠、肛门、阴道等黏膜处可出现坏死性溃疡。对药物过敏者,可同时发生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迅速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而导致死亡。

二、诊断

1、白细胞减少症

由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4.0X10^9/L。儿童的标准为10~14岁低于4.5X10^9/L,5~9岁低于5.0X10^9/L,小于5岁低于5.5X10^9/L。

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0X10^9/L,时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X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三、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1、血象

红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多正常,某些恶性肿瘤浸润骨髓、意外急性放射事故可同时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均<4×109/L,粒细胞缺乏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多。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常有中毒颗粒、空泡等变性。严重感染者见到核左移或幼稚细胞。应注意非典型的淋巴细胞和异常细胞。

 2.骨髓象:

因病因不同而异。早期可无明显变化,也可呈幼粒细胞不少而成熟粒细胞减少的“成熟障碍”表现,或疾病极期呈粒系减少,恢复期逐渐出现各阶段粒细胞。

3.骨髓活检:

对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淋巴瘤等有重要价值。骨髓检查可帮助MDS的鉴别诊断。

 4.骨髓培养:

体外CFU-GM集落培养,可了解骨髓增生活性、骨髓中性粒细胞储备,帮助鉴别药物直接毒性作用或是免疫因素抑制粒细胞生成。

 5.肾上腺素试验

帮助鉴别是否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6.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测定

帮助识别是否为免疫性粒细胞减少。

 7.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滴度测定

免疫球蛋白测定。

 8.血清溶菌酶测定

溶菌酶升高提示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是因破坏过多所致,溶菌酶正常或减低示粒细胞生成减少。

四、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药物治疗:

碳酸锂可增加粒细胞的生成,但对慢性骨髓功能衰竭者无效。成人剂量300mg,一日三次口服,见效后减量为200mg一日二次维持2~4周。副作用可有震颤、胃部不适、腹泻、瘙痒、水肿等,停药即可消失。肾脏病者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对免疫性粒细胞减少者有效。长期随访血象稳定又无感染者一般不需服药。

 2.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人粒系生长因子GM-CSF和G-CSF可诱导造血干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促进粒细胞增生、分化成熟、由骨髓释放至外周血液,并能增强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活性。G-CSF对周期性粒细胞减少和严重的先天性粒细胞缺乏儿童效果较好,它能加速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的恢复,亦可用于预防强烈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和发热。根据病情选用50μg/m2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或100~300μg/d皮下或静脉内滴注。待白细胞回升后酌情减量或停药。CSF的副作用有发热、寒战、骨关节痛等。

 3.抗感染治疗:

病员一旦有发热即应做血、尿和其它有关的培养,并立即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待证实病原体后再改用针对性的制剂。如未能证实病原体则广谱抗生素的经验性治疗必须给足疗程,并应注意防治二重感染,如霉菌、厌氧菌等。对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者必须给予严格的消毒隔离保护,最宜于置入空气净化的无菌室内,加强皮肤、口腔护理,以防交叉感染。粒细胞缺乏症者抗感染治疗常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4.其他治疗:

输注浓集的粒细胞悬液曾试用于伴发严重感染者,但因受者体内迅速产生粒细胞抗体而难以奏效,现已少用。在骨髓衰竭为粒细胞缺乏的原发病因,并排除了免疫介导所致的症状严重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预后:在抗生素问世前,死亡率高达90~95%,自应用抗生素后,已下降至20%,但仍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菌层流室护理和成份输注粒细胞使一些严重患者获救,2~3周后可逐渐恢复。再障型预后差,常因难以控制的感染致死。

相关标签

血液科 同类标签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相关知识更多知识>>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