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脾胃差怎么推拿按摩
1、按揉推四横纹
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2、按揉推板门穴
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
3、推脾经穴
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4、腹部按摩
小儿采取平卧位,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作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者的手不宜过凉,应温暖。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二、3款粥调理小儿脾胃弱
1、小米香菇粥
小米50克,香菇50克,鸡内金5克。小米,淘洗干净;香菇,择洗干净,切成小块或碎末;鸡内金,洗净。锅置火上,放入适量清水,下入小米、鸡内金,用文火煮成粥,取其汤液,再与香菇同煮至熟烂,分次饮用。本膳用小米,健脾胃;鸡内金,能助消化;香菇,有健脾胃、助食作用。此粥大益胃气,开胃助食,常食可防治小儿消化不良。
2、五谷粥
糙米、黑豆、红豆、黄豆、绿豆、青豆各30克,白糖。将糙米、黑豆、红豆、黄豆、绿豆、玉米等洗净,用冷水浸泡2-3个小时;锅中加水,放入以上原料,先用旺火烧沸,然后用小火煮45分钟;待粥软烂后,加糖调味,即可食用。五谷粗粮中富含淀粉、膳食纤维以及B族维生素等,每天适当吃点粗粮,有助于增加宝宝体内的粗纤维。
3、南瓜小米粥
南瓜250克,小米120克,红枣8枚,冰糖少许。南瓜切成小块。小米洗净备用。红枣洗净沥干水分。冰糖也可以不放。因为南瓜有甜味。锅里加5碗水,盖盖儿大火烧开。下入除冰糖外的所有材料。再次开锅后转小火,煮了20分钟后倒入冰糖。煮至糖融化即可关火。小米暖胃,安神,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南瓜性温,味甘。南瓜所含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
三、小儿脾胃虚弱的10大表现
由于现在抗生素和吊瓶点滴的滥用、现在的小儿、儿童的体质越来越差,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儿童宝宝们的体质却越来越差了,儿童体质好坏的关键在于脾胃、脾胃一差、身体整体水平也就跟着降低,那我们就来看看小儿脾胃弱脾胃虚寒的症状表现都有那些,基本可以概括为:
小儿脾胃虚弱的十大表现:
1.睡眠不沉,半夜容易哭、容易惊吓。
2.胃口不好,饭量很小,挑食不爱吃主食。
3.肠道动力减慢、大便不通、初头干硬、后便烂,也就是寒性便秘。
4.白天爱出虚汗、稍一动就汗出淋漓。
5.精神差,缺乏灵气(儿童独有)动整张脸都偏青青白白的苍白之色(少神)
6.面色黄或青灰,两眼之间有一条隐约的青筋。
7.眼、嘴、人中、鼻子周围,印堂等位置有隐约的青光泛出(跟脸颊的红润相比)
8.身体瘦弱、吃不长肉、不长个,或者虚胖、胖而无力。
9.容易发困,上课睡觉,容易累、不爱运动(儿童阳气足喜动为佳)。
10.体弱容易感冒、儿童慢性病如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
脾胃为后天之本,导致小儿脾胃虚弱变差变寒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不健康生活饮食方式所导致,小儿脾胃虚寒、脾胃虚弱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最主要的是影响发育或者从小就有各种慢性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那如果小儿已经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和表现了,父母该怎么办呢?如果能尽早预防,通过注意生活方式,要改变小儿的体质不难!
四、小儿脾胃不好注意事项
1、忌塞着孩子吃
家庭经济条件好了,家长对孩子的喂养标准也在提高。“不光要吃饱,还要吃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不单燕窝、虫草上了孩子的食谱,各种营养品也是源源不断,目的“还不是图孩子长得更聪明、更强壮”。所以,家长没觉得有不妥,反把多吃多补当成小孩挑食、偏食后的无奈之举。
2、忌给孩子喝凉茶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便秘、口气重,就以为是“上火”,喜欢给小孩喝凉茶,我们对此极力反对。七岁以内的小孩发生便秘,大多数是脾胃功能没发育好,又不节制饮食,因而造成“食滞”,并不是真正的“上火”。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消食导滞,如果喝凉茶清热,只会越喝越伤脾胃。
3、忌晚上吃东西
半岁以前的婴儿,一天睡眠时间要十几二十个小时。为了保证营养,什么时候醒来就什么时候吃,深更半夜喂奶很正常。可到了半岁以后,孩子白天清醒、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多,生活作息也越来越正常,如果晚上还给他们吃东西,脾胃得不到休息,也会导致脾胃虚弱,小孩尽量晚上八点以后就不要再进食了。
4、忌生病赶紧补营养
俗话有“虚不受补”。其实,虚应该受得了补,之所以“虚不受补”,是因为补得不是时候。所以,每当一看到孩子病蔫蔫的样子,家长就心疼,于是迫不及待地进补,补品、补汤一起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