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道蛔虫病的偏方大全
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偏方1
乌梅30克、川楝子15克、槟榔15克,花椒10克,上为基本方。偏寒者加附子、桂枝各6克,细辛3克,干姜3克;偏热者加栀子20克,黄莲、黄柏各9克。用法:水煎服,急性期一昼夜服2-3剂;
偏方2
乌梅18克、苦楝树皮15克,槟榔、使君子各12克,黄柏、枳壳、木香各9克,川椒6克,水煎服。,亦可用米醋,每次30毫升,加温开水30毫升,每日3-4次口服;
偏方3
鲜苦楝根白皮:1岁左右15克,2-3岁20克,4-6岁30克,10-14岁60克,洗净剪碎,煎浓汁,加红砂糖适量煮为糖浆,分3次l天内服完,连服2-3天。
二、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表现
肠蛔虫症常见症状有脐周陷痛、食欲不振、善饥、腹泻、便秘、荨麻疹等,儿童有流涎、磨牙、烦躁不安等,重者出现营养不良。一旦寄生环境发生变化如高热时,蛔虫可在肠腔内扭结成团,阻塞肠腔而形成蛔虫性肠梗阻,患者出现剧烈的阵发性腹部绞痛,以脐部为甚,伴有恶心、呕吐,并可吐出蛔虫,腹部可触及能移动的腊肠样肿物。有时蛔虫性肠梗阻可发展成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或套叠,必须及时手术治疗。蛔虫也可穿过肠壁,引起肠穿孔及腹膜炎,若不及时手术即可死亡。
1、恶心呕吐
常有发生,多在绞痛时,相伴发生,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黄染蛔虫。有的为“干呕”,病人不能正常进食。
2、全身症状
早期无明显发冷发热,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时可有发冷发热和黄疸。如并发肝脓肿、膈下感染、败血症等,则出现寒战高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3、腹痛
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病人面色苍白、坐卧不宁、大汗淋漓、弯腰捧腹、哭喊不止、十分痛苦,腹部绞痛时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但也可突然缓解。
三、胆道蛔虫病的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粪便涂片法或盐水浮聚法可较容易查到虫卵。近年来常用改良加藤法。该法虫卵检出率较高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异味蛔虫症的诊断。2血常规幼虫移行时引起的异味蛔虫症及并发感染时血液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出现乏力咳嗽或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进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厌食、腹痛、体重下降等应注意患蛔虫病的可能性。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胃肠钡餐透视发现蛔虫阴影或有粪便排出或吐出蛔虫史者,均可明确蛔虫病的诊断。蛔虫性肠梗阻以儿童为多见,腹部的条索状肿块结合放射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2、辅助检查
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对直接涂片阴性者,也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效果更好。
四、胆道蛔虫病的治疗
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驱虫治疗既可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又可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