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隐斜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青少年在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如有近视应完全矫正以加强调节,对消除外隐斜有较好的作用,如有近视散光,远视散光,混合散光均应矫正,以提高视力增加融合性辐辏功能,对治疗外隐斜也有帮助。
2.三棱镜底向外及同视机训练主要增加融合性辐辏,对严重病便,收效不大。也可用铅笔做近点训练,即将笔尖由远移近到出现复视后再退回原处反复训练,以上训练如持之以恒对治疗外隐斜也有帮助。
3.配截底向内之三棱镜戴底向内三棱镜,虽无增强肌肉的肌力,但在缓解视力疲劳方面效果显著。Parks(1975)特别赞赏此法,镜片处方以能消除症状之最小度数为限,矫正外隐斜度数的1/4~2/3,将棱镜分别置于一只眼或双眼前,棱镜底向内治疗视力疲劳,可以减轻症状,但也可能使融合性辐辏更差,症状再出现。
4.手术以加强内直肌为主,行一眼或双眼内直肌加强术,内直肌每缩短1mm大致上矫正3~5△,波动范围约2△,手术治疗必须慎重,以看远时外隐斜度数亦大为适应证,如看远眼位正常,或有少量外隐斜,而看远外隐斜度数大,则术后可能出现以下二种情况:①术后症状虽然缓解或消失,但外隐斜和症状可复发。②术后看近症状消失,阅读可坚持,但看远出现同侧复视。Hermann(1981)对14例辐辏不足患者,进行双眼内直肌截除,术后发生看远时复视,建议用压贴三棱镜,底向外解除复视。
二、外隐斜是因为什么原因引得
外隐斜(exophoria)是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平时可用矫正性融合反射所控制,使不出现偏斜并能保持双眼单视,一般外隐斜如超过5△可出现症状,但也要看患者的融合功能而定,如有人看近虽有10△隐隐斜,由于融合性辐辏好,可无症状,反之,有人看近外隐斜4△,属正常范围,但融合性辐辏差,反而出现视力疲劳。恒定性外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可能是外斜视发展的不同阶段。恒定性外斜视可能是间歇性外斜视发展的结果。恒定性外斜指的是,无论何时,某一只眼总是处于偏斜状态。通常幼年发病,有的是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成。发病早而愈后差,常常因为双眼视觉遭到破坏,而形成立体盲。需要尽早手术矫正斜视,不要延误手术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果是间歇性外斜发展而成的恒定性外斜,愈后较好,因为在斜视恒定之前,已经建立双眼单视,手术矫正后可重新获得完好的双眼单视。
1.中枢辐辏兴奋不足。
2.外直肌强或附着点靠前,内直肌较弱或附着点靠后,节制韧带肌间膜解剖异常。
3.近视性屈光不正,因远近距离均不用调节引起辐辏功能减退。
三、外隐斜有哪些主要的临床表现
近距离工作不久就发生前额疼痛,眼睛酸痛,阅读不能持久,视物不清,串行、重叠、复视等症状,必须闭眼休息片刻再继续阅读,但不久又出现上述症状。严重者不能继续学习和工作。临床上,有时按屈光不正、青光眼或神经衰弱进行一系列检查,配戴矫正眼镜,但症状仍未解除。
患者可由外隐斜进展为间歇性外斜视再进展为恒定性外斜视,也可一发病即为间歇性外斜视或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或恒定性外斜视根据视远、视近时斜视度的不同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
1、基本型:视远、视近时的斜视度基本相等。
2、分开过强型:视远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近。(≥15△)
3、集合不足型:视近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远。(≥15△)
4、假性分开过强型:视远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近,但单眼遮盖1小时或双眼配戴+3D球镜后,视远、视近时的斜视度基本相等。
四、外隐斜有哪些有效的护理方案
外斜视的治疗是否及时无论是儿童或成人都是非常关键重要的。成人外斜视是日常门诊中较常见的一种斜视类型,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很多患者因“惧怕”手术而耽搁最佳的手术时机。外斜初发时一般能自己控制眼位到正位,当注意力分散时才明显的外斜,随着年龄的增长,用眼强度的增加眼睛调节能力逐步下降,外斜视就会很难控制,严重的影响我们的外观,破坏我们高级的双眼视功能,影响我们对于生活和工作的自信,甚至造成心里障碍。
1、避免全身感染。
2、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点眼药水的方法。首先家属或病人将手洗干净,然后病人取仰卧位,嘱其眼睛向上看,家属或病人左手拇指食指分开上下睑,拇指向下轻拉下睑,右手持眼药瓶,将眼药点于下穹窿部,嘱其轻转眼球后闭目1-2分钟,用吸水纸拭去流出的药液。点眼药时瓶口距眼睑1-2厘米,勿触及睫毛,同时点两种药物以上者每种药间隔3-5分钟,每次点1-2滴,混悬药液如氟美龙用前要摇匀。
3、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过度用眼,揉眼,避免眼睛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
4、饮食上注意营养摄入要均衡,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5、对有屈光不正的患者,术后需及时配镜治疗。对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儿童,术后应带原矫正眼镜,且尽量不用近距离视力,以免调节而至内斜视的复发。如有弱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弱视训练。
6、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