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革热应该怎样有效预防
1.灭蚊
首先保证屋子里没有积水,蚊子一般都在水里产卵繁殖,有时候半个玻璃瓶就够它产一窝的。特殊时机注意屋内盛水容器的管理像花盆底座,闲置的盛水容器等。室内室外必须清理积水,勤倒垃圾,搞好周围生活环境,保持卫生干净,从源头上杜绝蚊虫的滋生,减少蚊虫的数量。
2.出门穿长裤
出门记得穿长衣长裤,身上撒上花露水等驱蚊药物,不要随意到公园以及偏僻角落多杂草水面的地方,防止蚊虫叮咬。
3.防止被传染
一旦发现有感染病人,要及时进行隔离,防止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以及通过蚊虫媒介传播。
4.少用香水
少用香皂和香水,蚊子喜食花蜜露,因此,使用香水、化妆品、面霜等带花香味的物品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会上升。不过,并非所有的香味会招惹蚊子,如男士常用的古龙水中因带檀香味,反能起驱蚊的作用
5.养养花
在室内放置几盒揭盖的清凉油和风油精,或摆放一两盆盛开的夜来香、茉莉花、米兰、薄荷或玫瑰等,蚊子会因不堪忍受它们的气味而躲避。
二、登革热为什么可怕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两型:典型登革热及出血性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即俗称的登革热):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多为初次感染者。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经过一至七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恶寒、前额及後眼窝的剧痛、肌肉痛,再经2至4天全身皮肤出疹,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约七天可结束,大部份病人可完全痊癒。
出血性登革热:这是最可怕的一型,死亡率高达15-50%,喜犯八岁以下的小孩。多由於两次以上重复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造成全身血管的大量出血,临床症状上除了高烧、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外,常伴随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子宫出血及胸腹部积水。由於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其出血时间通常在发烧将退时才发生,所以常引起家长及医师的疏忽,因此登革热病人在退烧时,若出现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即刻送大医院,不可轻忽。
它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咬人,栖息於阴凉有水处,不喜欢待在臭水沟,尤其喜欢下雨後的废轮胎及废弃的容器。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这些蚊子的叮咬,才可能传播出来,而依其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热病毒又可分为l、2、3、4共四型。人若感染其中一型,其在体内产生的抗体并无法防护另外三型,以感染第2型最危险,易发生出血性登革热。这些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至15天後,就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了。
三、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是怎样的
(1)发病突然,来势凶猛,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呈现反复状态,一些人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起起伏伏。不过,如果儿童感染此病,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在发烧的同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而与感冒发热不同的是,发热期脉搏不快相反可出现相对缓脉。
(2)不仅发热,还可出现皮疹。一般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不过,如果体温退了,斑也会退去。。
(3)发病后的5~8日会开始表现出血的症状,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此病还会表现为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如果是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而一旦重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四、感冒与登革热的区别是什么
感冒和登革热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怎么来区别两者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第一次感染登革热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再次感染与上次不同的病毒时,则容易引起出血性登革热,甚至登革休克症候群。出血性登革热以及登革休克症候群,都是发生在感染后期,主要是血管内壁受到侵犯,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流失到血管外,造成水肿、红血球浓缩、血小板受到破坏减少而有出血的现象。
如果病人躁动不安或嗜睡、体温降低、脸色苍白、四肢末端湿冷发紫、尿量减少、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微弱、脉搏压变窄(小于20mmHg),要尽快实施大量输液,维持血容量,矫正酸中毒,保持酸碱及水份的平衡。如果血小板太低引起大量出血,可输血小板跟血浆,并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当退热止痛剂。出血性登革热发生血浆渗出的时间,大约是在将退烧时,或退烧后的24~48小时内,所以这段时间内,医生与家属需仔细留意病情的变化,以免延误治疗时机。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热,患儿在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在高热的同时,有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的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且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持续5~7天后骤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除发热的突出症状外,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的患儿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有的患儿会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重型登革热甚至会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